血管老化和血压升高的关系,其实像家里用久了的水管——水管壁慢慢变脆、弹性差了,水流过去的压力自然就大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最新数据,我国18岁以上人群里,每4个人就有1个血压超标,患病率已经到了27.5%;更值得注意的是,3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占比超过12%,这个曾经的“老年病”正在悄悄盯上年轻人。
高血压通常分三级:一级是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二级是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三级就是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不过诊断不能只看一次结果——得非同日测3次都达标,还要结合家庭自测和动态监测的数据,2023年全球血压监测共识明确说了,单次测量不算数。
高血压主要有两种原因:85%-90%是原发性的,和家族遗传关系很大——如果父母都有高血压,孩子得病的风险能到46%,而且比没有家族史的人早发病5-8年;剩下10%-15%是继发性的,通常是肾动脉狭窄、内分泌肿瘤这些器官问题引起的。另外,现在很多人长期睡不够6小时,交感神经一直兴奋,也成了血压升高的新诱因。
临床诊断还有几个“坑”要避开:比如“白大衣效应”——一到医院测血压就紧张,结果偏高,大概15%-30%的人会这样;“隐匿性高血压”——医院测正常,但家里自测一直高;还有“动态波动”——如果昼夜作息乱了,血压波动幅度会增加47%。推荐用“3+3”监测法:每周选3天,早晚各测一次,每次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再配合动态血压监测捕捉全天的波动曲线。
2022年《JACC》子刊的研究发现,年轻患者的风险很特殊——20-39岁的患者里,78%有代谢综合征(比如肥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65%长期熬夜(每天睡不够7小时),52%因为总盯着电子设备,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这类人症状不明显,却更容易提前损伤心、脑、肾等靶器官,所以建议25岁以上的人,每年至少做一次动态血压监测。
测血压的正确方法要记牢:先坐着静息5分钟,手臂和心脏平齐,袖带下缘离肘窝2-3厘米;最好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6个月校准一次;还要建个“血压日记”,写下测量时间、当时的情绪、吃了什么、有没有运动,这样能更准确反映真实血压。
预防高血压的“黄金三角”要抓好:饮食上试试DASH饮食法,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多吃香蕉、菠菜这类富钾食物,帮助排钠降压;运动选每周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40分钟、慢跑),再加2次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做深蹲),增强血管弹性;压力大时练正念冥想,每天15分钟,研究证实能降血压4-6mmHg。
总的来说,高血压早已不是老人的“专利”,年轻人的熬夜、压力、饮食不当都是风险。但只要早监测、早调整,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压力管理,就能有效控制血压——血管是全身健康的“通道”,保护好血管,就是守住了健康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