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很常见的耳科问题,它的症状变化有明显规律——早识别不同阶段的表现,能及时干预,降低并发症风险。
耳部局部症状的变化规律
耳痛是中耳炎最早的“警报”,要么是持续的钝痛,要么是一跳一跳的剧痛。小朋友不会说疼,常会烦躁哭闹、抓耳朵或者使劲摇头。疼得越厉害,往往鼓膜充血越严重,有的还会连累同侧太阳穴附近跟着疼。
听力下降是慢慢加重的:一开始像耳朵里塞了东西,听不清;等炎症发展到渗出期,鼓室里积了液体,听力会明显变差。小宝宝可能对声音的方向判断不准,要是本来语言发育就慢,还可能出现发音不清楚的情况。
化脓阶段的典型表现
当炎症进展到化脓期,耳朵症状会有明显转变:首先是耳内胀满感加剧,医生检查能看到鼓膜鼓起来;接着会流分泌物——一开始是黏黏的液体,48小时内会变成脓性。鼓膜穿孔后,疼痛可能暂时缓解,但体温会忽高忽低。
分泌物的样子能提示感染的细菌:单纯链球菌感染时,脓液是黄白色的;合并厌氧菌感染时,脓液会很稠,还有恶臭味。这时候千万别自己冲洗耳朵,不然可能引发迷路瘘管之类的并发症。
全身症状要警惕
中耳炎还会引起全身反应:体温常常升到38-39℃,伴随怕冷、没力气的“中毒感”。有的会影响平衡功能,比如短暂头晕或站不稳。要特别小心并发症——如果出现剧烈头痛、脖子发硬或者意识不清,可能是继发了脑膜炎,得赶紧就医。
特殊人群的症状更“特别”:糖尿病患者容易得恶性外耳道炎,表现为耳廓软骨疼,甚至面瘫;免疫力低的人可能症状不典型,比如低热持续3天以上,或者耳朵的症状和全身炎症反应“对不上”。
怎么监测和护理?
建议用“症状日记”记录病情:比如疼的程度(用0-10分打分,0不疼、10最疼)、什么时候开始听不清、分泌物的样子和量。
家庭护理可以这么做:用温毛巾敷耳朵(温度控制在40-42℃,别太烫),或者患侧朝下躺着让分泌物流出来,但别用力按揉耳朵。
出现这些情况必须马上就医:发烧超过39℃老不退、突然听力几乎没了、耳朵周围肿了还有瘀斑、或者出现手脚没劲、说话不清楚之类的神经症状。急诊可能需要做鼓膜切开排脓,或者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怎么预防复发?
预防复发要做好“三级防护”:
基础预防——练习Valsalva动作(捏着鼻子鼓气,锻炼咽鼓管功能)、控制过敏性鼻炎;
二级预防——游泳时戴防水耳塞,洗澡时别让污水进耳朵;
强化预防——反复发作者可以考虑做鼓膜置管或腺样体切除手术。
另外,补充维生素D(每天800IU)加锌(每天25mg),能让复发率降低40%。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耳内镜检查,盯着鼓膜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耳炎的症状变化有规律,从一开始的耳痛、听力下降,到后来的流脓、全身发烧,每一步都有“信号”。掌握这些规律,做好日常监测和家庭护理,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再加上预防复发的措施,就能更好应对中耳炎,减少它带来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