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擤鼻涕带血?鼻黏膜干燥可能是元凶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19 08:04:16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13字
通过解析鼻黏膜干燥的环境、行为及病理诱因,结合临床研究数据提出系统性防护方案,帮助建立科学护鼻认知,改善晨起鼻出血症状。
鼻出血鼻黏膜干燥挖鼻习惯干燥综合征鼻腔炎症环境湿度血常规检查鼻咽镜检查加湿器使用保湿喷雾
早晨擤鼻涕带血?鼻黏膜干燥可能是元凶

清晨起床擤鼻子时,发现纸巾上带血,如果这种情况老出现,得留意鼻黏膜的健康。临床上大部分晨起鼻出血的情况,和鼻腔局部环境失衡有关,但也得排除全身疾病的可能。

环境太干,黏膜容易“缺水受伤”

现在人们住的环境湿度变化大,对鼻腔的正常状态影响不小。冬天开暖气、夏天吹空调,室内湿度常常不到30%,鼻黏膜里的水分蒸发得特别快。鼻腔能过滤空气中的杂质,靠的是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和纤毛一起“工作”——要是空气湿度老低于40%,黏液层会越变越薄,保护能力下降,毛细血管就容易因为干燥破裂出血。建议用加湿器把卧室湿度维持在45%-60%,还要定期清理加湿器(比如用白醋洗水箱),避免滋生细菌反而刺激鼻腔。

老挖鼻子,会“破坏”鼻腔的防御墙

很多人鼻子痒、有异物感时,习惯用手挖,但频繁挖鼻会破坏鼻腔的自洁能力。鼻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很娇嫩,被手指反复刺激容易脱落,局部的防御屏障就“破了洞”。研究发现,长期挖鼻子的人,鼻出血的概率比常人高很多;反复损伤还会让局部组织增生、血管变“脆弱”,陷入“越挖越出血、越出血越想挖”的恶性循环。建议用棉签代替手指清理鼻腔,而且别太频繁——每天1-2次就够,不然反而伤黏膜。

有些全身病,先“信号”在鼻子上

别以为鼻出血只是鼻子的问题,有些全身疾病早期会先表现为鼻子症状。比如干燥综合征患者,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分泌腺体(比如唾液腺、泪腺),鼻黏膜的分泌功能也会跟着下降,鼻子变得干燥易出血;慢性鼻炎患者,黏膜长期发炎会让血管结构变异常,稍微碰一下就容易出血;甚至有些鼻腔里长东西的毛病(比如息肉、肿瘤),初期就是单侧反复出血。如果鼻出血的同时,还伴有眼干、口干、乏力、体重下降之类的全身症状,一定要去查免疫指标和做鼻内镜,排除更严重的问题。

4步做好防护,帮鼻腔“修复”

  1. 调环境:选带湿度显示的加湿器(能实时看湿度更方便),定期用白醋溶液清洗水箱(避免细菌滋生),根据房间大小选合适功率的加湿器(比如10平米的房间选200ml/h的),确保空气湿度稳定在45%-60%,这样鼻黏膜不容易干。
  2. 护局部:早上起来先喷生理盐水鼻喷剂给鼻腔保湿,喷完可以轻轻按摩鼻翼两侧(从鼻根到鼻尖),帮助吸收;如果觉得干燥得厉害,含甘油、泛醇这类保湿成分的鼻喷剂能延长湿润时间,但要注意选成分安全的(避开酒精、香精等刺激物)。
  3. 改习惯:坚决别用手抠鼻子!要是鼻子痒,用冷毛巾敷一会儿(冷敷能缓解痒感),或者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以记个“挖鼻日记”(比如每天记挖了几次),慢慢减少次数,改掉坏习惯。
  4. 早检查:如果鼻出血持续超过1周、或者单侧反复出血,要去查凝血功能、免疫抗体(比如抗核抗体),必要时做鼻内镜或CT;40岁以上第一次鼻出血的人,还要同步查心血管系统(比如血压、血脂)——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也会让鼻腔血管变脆,容易出血。

最后要提醒的是,含血管收缩剂的鼻喷雾(比如有些能快速止鼻血的“急救喷雾”),连续用别超过3天,不然容易得药物性鼻炎(越用越堵);鼻黏膜的修复周期大概3周,坚持科学护理才能慢慢恢复正常功能。如果出现出血量大、止不住,或者伴随头痛、视力下降、全身乏力等症状,一定要立刻去医院,别拖着!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