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恶性肿瘤里,胰腺癌因为它特殊的生长特点,一直是医生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它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给临床诊疗带来了不少挑战。胰腺癌的预后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早期发现,但因为很多因素,现在诊疗中还存在不少难点。
胰腺癌的临床特征
胰腺癌有几个很突出的特点:恶性程度高、发展得快、治疗难度大,而且早期很难发现。虽然现在医疗技术在进步,但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还是很低,早期诊断率连15%都不到。这和它独特的发病机制、生长位置有很大关系。
早期预警信号识别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虽然不典型,但还是有一些特定的模式,需要大家留意:
- 腹痛的特点
胰腺癌引起的腹痛有几个明显的规律:一是持续的钝痛,偶尔会突然加重;二是疼痛会从上腹往腰背部扩散,像一条带子一样;三是晚上平躺的时候更疼,蜷起来身子能稍微缓解。另外,吃了油腻的食物后,腹痛会更厉害。 - 消化系统的异常
大概65%-70%的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一会儿腹泻一会儿便秘。这是因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减少,导致脂肪不能正常吸收。如果突然出现“脂肪泻”——大便飘在水面上、味道特别臭,一定要重视。 - 代谢方面的变化
6个月内体重突然下降超过10%,而且肌肉减少得快,是胰腺癌的典型表现。还有大约40%-45%的患者会出现血糖问题,比如原来有糖尿病的人病情突然加重,或者之前没有糖尿病的人突然血糖忽高忽低。 - 黄疸的特点
如果是胰头部位的癌,会堵住胆管,导致黄疸越来越严重,同时尿的颜色像浓茶一样深,大便变成灰白色像陶土。大约30%的患者会因为胆汁排不出去,出现皮肤瘙痒。这时候要注意和肝炎引起的黄疸区分开。
疾病进展机制解析
胰腺癌为什么这么难对付,和它的进展机制有关:
- 生长位置的原因
胰腺长在腹膜后面,位置很深,早期的肿瘤用常规体检根本摸不到。而且它周围都是重要的血管,肿瘤一长起来就容易侵犯血管,给治疗带来麻烦。 - 细胞层面的原因
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会分泌一种叫外泌体的物质,能抑制免疫系统里T细胞的活性,而且抑制率能达到70%。这样癌细胞就能逃过免疫系统的监视,在体内快速生长,还会形成一个让免疫系统无法发挥作用的环境。 - 发展速度快
从癌前病变发展成能检测到的肿瘤,平均需要14个月;而从出现症状到发展成局部晚期,平均只需要9个月。因为发展得这么快,60%的患者确诊的时候,肿瘤已经侵犯血管或者转移到其他地方了。
综合防控策略
胰腺癌的防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 哪些人需要定期筛查
40岁以上的人,如果有这些情况,建议定期做检查:有5年以上的慢性胰腺炎病史、最近刚得糖尿病、长期吸烟(每天20支,抽了10年以上)、直系亲属有肿瘤病史。推荐的检查组合是:查CA19-9肿瘤标志物,加上腹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 生活方式要调整
有研究发现,每周吃红肉超过500克的人,得胰腺癌的风险会增加2.3倍。建议大家试试“3:2:1”的饮食模式:每天吃3份蔬菜水果、2份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1份优质蛋白(比如鱼、鸡肉),同时要少吃精制糖(比如白糖、甜饮料)。 - 新型筛查方法
现在有个叫循环肿瘤DNA(ctDNA)的检测技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了,初步结果显示早期检出率能超过80%。还有针对KRAS基因突变的液体活检技术,正在多个中心做试验,以后可能会成为新的筛查工具。 - 并发症的处理
疼痛管理会用阶梯式的药物治疗,再加上神经阻滞术。如果有营养不良的问题,会根据个人情况用胰酶替代治疗,再配合中链甘油三酯的膳食补充,帮着改善营养吸收。
治疗进展与展望
在免疫治疗方面,靶向CD40的激动型抗体和PD-1抑制剂一起用的方案,在Ⅱ期临床试验里显示有一定效果。还有针对肿瘤周围环境的治疗,通过降解胰腺癌特有的纤维化组织,让化疗药物更容易进入肿瘤里。这些进展都给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胰腺癌的防治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一起合作,关键是要能识别早期信号,还有规范化的筛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新诊疗技术的应用,未来应该能突破现在的诊疗瓶颈,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