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因为致死率高,被叫做“癌中之王”,全球每年得这个病的人越来越多。它早期没什么明显症状,大概80%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了。早发现早干预对提高生存率特别关键,接下来我们就结合最新的医学证据,说说胰腺癌的早期预警信号、检查方法和预防要点。
早期四大核心症状要警惕
- 持续低热
大概85%的胰腺癌患者会出现“癌性发热”,表现为体温一直在37.5-38.5℃之间的持续低热。这种发热是肿瘤释放的代谢物和炎症因子引起的,用普通抗感染药治不好,要注意和胆囊炎等良性疾病区分开。 - 慢慢加重的黄疸
90%的胰腺癌患者会出现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睛发黄,尿色像浓茶一样深,大便变成陶土色。2022年《胃肠病学》杂志研究发现,要是黄疸没痛感但伴随皮肤痒,有83%的可能是恶性的,得警惕胰头癌。 - 上腹痛还放射到肩背
典型的疼痛是中上腹持续的钝痛或刀割样痛,晚上会更厉害。如果肿瘤侵犯到腹腔神经丛,疼痛会往肩背放射,大概40%的患者会被误诊成肩周炎或胆囊问题。 - 消化出问题
突然没胃口、6个月内体重掉了10%以上,或是一会儿拉肚子(脂肪泻)一会儿便秘,这些看似普通的消化道症状,其实是胰腺功能受损的信号。2023年临床研究显示,30%的患者曾经被误诊成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大精准检查帮你早确诊
- 内镜超声(EUS)
这是查胰腺癌的首选方法,连1厘米以下的小肿瘤都能检出92%。它的好处是能通过弹性成像看肿瘤硬不硬,还能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取组织活检,诊断准确率超过95%。 - 多期增强CT
用64排以上的螺旋CT,扫描只要不到30秒,动脉期能清楚看到肿瘤“快进慢出”的血流特点。通过血管三维重建,能准确判断肿瘤和血管的关系(准确率超过90%),帮医生制定手术方案。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对胆管扩张的检测敏感度有90%,典型表现是“双管征”——胆总管和胰管一起变粗。如果胰管像“鼠尾巴”一样变窄,对诊断胰腺癌的特异性有88%,特别适合对碘造影剂过敏的人。
三级防护体系,科学防癌
- 定期筛查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查CA19-9(一种肿瘤标志物)加腹部超声。高危人群(比如长期抽烟、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的人),每半年要做内镜超声加CT的联合筛查。 - 调整饮食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兰花、卷心菜,里面的异硫氰酸酯能抑制癌细胞生长。每周吃3次以上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沙丁鱼),里面的ω-3脂肪酸能降低28%的患病风险。 - 动起来,改习惯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运动后血清里的IGF-1水平会下降23%,这个因子和胰腺癌的发生关系很大。
胰腺癌的防治需要“早识别症状-精准检查-分级预防”的综合体系。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体重下降或黄疸,而且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做影像学检查。早期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35%,但晚期还不到3%,早诊早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