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负责代谢的“化工厂”,但乙肝病毒入侵时,病情往往悄悄发展,不容易被察觉。据统计,我国约70%的慢性乙肝患者第一次就诊时,肝脏已经出现了纤维化甚至更严重的病变——这说明,早发现病毒活动的迹象特别重要。其实,乙肝潜伏期和早期,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尤其是脸上的变化,能帮我们早筛查、早干预。
乙肝潜伏期的5个早期信号
乙肝病毒感染后,一般会有40-160天的潜伏期——这时候虽然没有典型症状,但身体已经在悄悄变化。临床观察发现,85%的患者在确诊前3个月,其实已经出现了这些异常:
- 总觉得累,休息也缓不过来
明明没做重活,却总觉得体力跟不上,就算睡够了也还是累。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功能受影响,没法储存足够的糖原(身体的“能量包”),导致能量供应跟不上。 - 消化不好,厌油腻
吃完东西总觉得胀,尤其怕吃油的——比如看到肥肉、油炸食品就恶心。这是因为乙肝病毒让胆汁分泌减少,没法帮身体分解脂肪,还会影响维生素A、D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 右边肋骨下面隐隐作痛
右季肋区(右边肋骨下面)会有隐痛或发闷的感觉,主要是因为肝脏发炎肿胀,撑得外面的包膜发紧。疼痛的程度和肝脏炎症的活跃程度有关。 - 睡不好,要么难入睡要么爱出汗
要么翻来覆去睡不着,要么睡着后容易醒、出虚汗。有研究发现,肝功能不好会影响一种叫色氨酸的物质代谢,进而干扰帮助睡眠的褪黑素生成,导致睡眠乱了节奏。 - 皮肤或手掌出现红血丝斑点
约40%的患者会出现“蜘蛛痣”(像小蜘蛛一样的红血丝斑点,按压中心会褪色)或“肝掌”(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发红)。这是因为肝细胞没法正常灭活雌激素,导致皮肤下的毛细血管扩张。
乙肝脸的4个变化阶段
几乎90%的乙肝患者都会出现“肝病面容”,而且脸上的变化和肝脏损伤的程度直接相关,能分成4个阶段:
第1期:黄疸——眼白皮肤变黄
眼白和皮肤变成鲜亮的柠檬黄,这时候抽血查总胆红素会升高(一般在85-340μmol/L)。黄疸的程度和肝细胞坏死的范围有关,坏死越多,黄疸越重。
第2期:脸总发红——像喝了酒
脸上的毛细血管扩张,呈现持续性的酒红色充血,就像一直喝了酒没醒。这时候抽血会发现雌激素(雌二醇)变高,雄激素(睾酮)变低,是激素代谢乱了的表现。
第3期:脸变暗沉——色素沉着
皮肤变粗糙,颜色弥漫性加深,尤其是眼周、脸颊部位更明显。这是因为皮肤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变活跃,产生了更多黑色素,导致色素沉着。
第4期:脸变灰褐色——肝衰竭信号
皮肤变成灰褐色,而且毛细血管变脆,容易出血(比如轻轻碰一下就淤青)。这说明肝细胞已经没法正常工作了,通常还会伴随凝血功能变差(比如抽血查凝血酶原时间变长),是肝衰竭的表现。
乙肝的三级预防怎么做
要防控乙肝,关键是建立“三级预防”体系,从源头阻断、早期筛查到规范治疗,一步步来:
- 一级预防:打疫苗,防感染
新生儿一定要按“0-1-6月”的程序打乙肝疫苗(出生打第1针,1个月后第2针,6个月后第3针)。成年人如果查乙肝抗体滴度低于100mIU/ml,最好打加强针。医生、护士这些经常接触血液的高危职业者,每5年要查一次抗体水平。 - 二级预防:定期查,早发现
3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查乙肝病毒DNA(HBV-DNA)、肝功能和肝脏弹性成像(看有没有纤维化);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每6个月要查甲胎蛋白(防肝癌)和B超、CT之类的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肝脏的变化。 - 三级预防:规范治,控病情
慢性乙肝患者要定期去医院随访,医生会根据病毒类型、病毒量多少、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制定适合个人的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一定要按医生的指导来,遵守临床指南的要求,千万别自己乱停药或改药。
要提醒的是,这些表现只是辅助判断的线索,确诊还得靠抽血查乙肝两对半、HBV-DNA,或者B超、肝穿这些检查。如果消化道不舒服(比如胀、厌油)或皮肤变化(比如黄疸、蜘蛛痣)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赶紧去感染科或肝病专科看看,别拖着。乙肝的治疗要结合病毒复制情况、肝脏损伤程度和个人身体状况来定,千万别信什么“保肝偏方”,乱吃药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
其实,肝脏的病变在早期是可以逆转的——只要学会识别早期信号,定期做规范筛查,就能有效防控乙肝。定期体检不是麻烦事,而是对肝脏的“保护符”,更是维持全身代谢平衡的关键。毕竟,肝脏好,全身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