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对身体的伤害藏得很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全球约2.96亿人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15%-40%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下面从症状识别、疾病分类及防控措施三个方面来解析。
症状识别:三大警示信号
全身性疲劳
约78%的慢性乙肝患者会长期觉得累,就算休息了也缓解不了体力下降的问题。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功能受影响,能量代谢出问题,再加上免疫系统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临床研究发现,患者体内两种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越高,疲劳感越明显。
消化系统异常
当肝脏分泌的胆汁减少到正常水平的60%时,就会明显消化不好。据流行病学调查,乙肝患者没胃口的概率是健康人的4.6倍,35%的患者会肚子胀。要注意的是,如果肚子胀但不疼,可能是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腹水。
黄疸特征性表现
当血液里的总胆红素超过34μmol/L时,眼睛的白眼珠会先变黄,比皮肤变黄早2-3天。约20%的急性乙肝患者会因为胆汁淤积而皮肤痒,这是因为胆汁酸沉积在皮肤里引发了炎症。
疾病分类:三维度诊断体系
病程分期
根据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急性乙肝是感染后6个月内的情况,超过6个月还没好就是慢性乙肝。现在早期诊断的窗口期缩短到1-3个月,如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一直阳性,说明有慢性化的风险。
病情阶段
现代医学把乙肝的进展分成五个阶段:1. 免疫耐受期:病毒量高但肝功能正常;2. 免疫清除期:转氨酶(ALT)升高,肝脏有炎症;3. 肝硬化代偿期:肝功能还能维持基本需求(Child-Pugh A级);4. 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5. 肝癌阶段:符合巴塞罗那分期标准。
黄疸分型
急性乙肝可以分成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我国多个中心的研究发现,32%的急性乙肝患者没有黄疸,因为症状不明显,平均会晚4-6周才确诊。
防控策略:三级预防体系
一级预防
新生儿三针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已经到了95%,但有5%的人打了疫苗也没产生免疫力。建议高危人群每5年查一次乙肝表面抗体(HBsAb)水平,如果低于100mIU/mL,要补打疫苗。
二级预防
40岁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每6个月要查这些项目:肝功能(包括ALT、AST、胆红素)、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弹性成像(比如FibroScan),还有甲胎蛋白加上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
三级预防
确诊肝硬化的患者要严格做到这几点:1. 每天每公斤体重吃至少1.2克蛋白质;2.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3. 绝对不能喝酒,还要避免伤肝的物质,比如对乙酰氨基酚。
流行病学进展
我国肝癌的发病率比2013年下降了18%,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14.1%。关键原因在于:新生儿疫苗普及后,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到了0.3%;高灵敏的乙肝病毒DNA检测技术(能测出低至10IU/mL的病毒)提升了早期诊断率;核苷类似物加上干扰素的治疗方法,让乙肝表面抗原的清除率提高到了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