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诊断不是靠单一检查就能确定的,需要结合影像学、实验室和内镜检查结果,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其中B超是最常用的基础筛查工具,搭配肝功能检测、内镜检查等,能从多个角度评估肝脏情况。
B超检查:无创初筛的“主力军”
作为肝硬化无创诊断的首选,B超主要看这6个方面的变化:
- 肝脏形态:健康肝脏表面光滑,肝硬化时会变“毛糙”像锯齿,晚期甚至出现结节;右叶会萎缩(肋间厚度小于3cm),左叶反而代偿性变大,形成“右小左大”的特点。
- 血管变化:门静脉主干变粗(内径超过13mm)、脾静脉扩张(超过8mm),提示门静脉高压;肝静脉主干会变细(小于5mm),分支像“枯树枝”一样。
- 肝实质回声:肝内会出现强回声夹杂暗区,纤维化的地方像“条索状光带”,如果有脂肪变性,回声会像“星云”一样。
- 血流速度:彩色多普勒能看到门静脉血流变慢(速度小于15cm/s),脾静脉血流可能反向,肝动脉阻力变大(指数超过0.75)。
- 继发表现:B超查腹水很准,即使不到500ml的微量腹水也能发现;脾脏会变大(长径超过12cm),脾动脉变粗(内径超过6mm),这是脾功能亢进的信号。
- 弹性成像(新增项目):新型超声弹性成像能测肝硬度,数值超过17.5kPa提示可能是肝硬化,准确度超过90%。
实验室检查:从血液里找“线索”
血液检测能帮医生判断肝脏功能和病因,重点看这几类指标:
- 血常规“三低”:血小板(低于100×10⁹/L)、白细胞(低于3.0×10⁹/L)、血红蛋白(低于110g/L)都会降低,提示脾功能亢进。
- 肝功能异常: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例倒过来(A/G小于1),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60%,胆红素持续升高,说明肝脏合成和代谢能力下降。
- 纤维化标志物升高:比如PIIINP超过18ng/ml、透明质酸超过150ng/ml、层粘连蛋白超过130ng/ml,提示肝脏纤维化严重。
- 病毒相关指标:如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丙肝抗体阳性,提示肝硬化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若乙肝病毒DNA超过2000IU/ml,要警惕病毒还在活跃。
影像学检查:精准定位可疑病变
如果B超发现异常,需要更精准的检查明确情况:
- 增强超声造影:能看肝实质的血流情况(“快进慢出”),区分是再生结节还是癌变。
- CT血管成像:通过三维重建能看到门静脉像“海蛇”一样扭曲,还能发现侧支循环(比如脐静脉重新开放)。
- MRI弹性成像:比超声弹性成像更精准,能区分严重纤维化(F3期)和肝硬化(F4期),准确度达92%。
- 食管超声内镜:能发现中度以上(EV2级)的食管静脉曲张,测血管直径(超过5mm),如果有“红色征”(血管表面发红),要警惕出血风险。
内镜检查:评估出血风险的“金标准”
胃镜是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比如静脉曲张)的关键工具,主要看这3点:
- 静脉曲张分级:按日本大学的分法,EV1是直线型,EV2是蛇形弯曲,EV3是瘤样鼓起来。
- 出血风险:如果静脉曲张有“红色征”、肝功能Child-Pugh C级(最差级别)、门静脉压力超过12mmHg,出血风险很高。
- 急诊止血:套扎治疗适合中度以上(EV2级)的食管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适合胃静脉曲张。
诊断流程:三步法帮你“理清思路”
建议用“三步法”高效诊断肝硬化:
- 初筛:先做B超+肝功能,重点关注AST/ALT比值超过1、γ-GT持续升高的情况。
- 确认:用FibroScan(肝硬度检测仪)测肝硬度,必要时做增强CT或MRI明确病变。
- 分级:做胃镜评估静脉曲张程度,必要时用腹腔镜取肝组织活检,明确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特殊人群:隐源性肝硬化要“查得更细”
有些肝硬化找不到明确原因(叫“隐源性肝硬化”),需要额外查这些:
- 代谢指标:测HOMA-IR指数(超过2.5提示胰岛素抵抗),排查代谢相关原因。
- 自身抗体:如果抗线粒体抗体M2型阳性,可能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 遗传代谢:血清铁蛋白超过1000ng/ml,要排除遗传性血色病(铁代谢异常)。
总之,肝硬化的诊断需要“多管齐下”,从初筛到确认再到分级,每一步都离不开不同检查的配合。尤其是找不到原因的隐源性肝硬化,更要针对性排查代谢、自身免疫或遗传因素。早发现、早评估,才能更好地管理病情,延缓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