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牙龈像退潮的海水般逐渐萎缩,暴露出牙根甚至神经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慌——好好的牙龈怎么“缩”了?其实牙龈萎缩就像牙齿的“电量警报”,得根据“剩余电量”(萎缩程度)选不同对策。它不只是影响颜值,还会引发牙本质过敏、根面龋这些连锁问题,必须科学分级处理。
重度牙龈萎缩:牙齿“根基不稳”怎么办?
当牙龈萎缩到牙齿Ⅲ度松动(晃动幅度超过2毫米),就像老房子地基彻底松了——再勉强留着,可能连累旁边的牙。临床数据显示,这种情况拔牙后做种植牙,成功率能到95%以上。一般拔牙后三个月做种植修复,既能彻底解决神经暴露的风险,还能恢复正常咀嚼功能。
中度牙龈萎缩:神经暴露的“拆弹”方案
如果牙齿还稳,但碰到冷热酸甜就酸得直咧嘴(牙本质过敏),说明神经已经露了点。这时候得像给电线包绝缘层一样——根管治疗能把神经“隔绝保护”起来。现在用新型生物陶瓷材料填根管,密封得更好。治完再配合激光消牙周炎,能帮牙龈慢慢长回来。记住:刚出现冷热敏感时就去治,效果比拖到疼得厉害时好很多。
轻度牙龈萎缩:让牙龈“回春”的科学方法
要是发现牙龈边缘有“小黑三角”——就是两颗牙之间的牙龈缩了,露出三角形的缝隙,这是身体在发早期警报!专业指南强调,这时候得启动“牙周系统维护”:定期找医生做专业刮治(把牙龈下的牙结石刮干净),再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漱口。临床试验显示,配合低能量激光治疗,能让牙龈再生的效果更好。日常护理也得注意:选软毛牙刷,用标准的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角对着牙龈沟,小幅度震颤刷),别太用力戳牙龈。
前沿技术:牙龈再生的“未来招”
现在医学界在研究更厉害的方法,比如引导组织再生术——往牙龈里放一层生物膜,帮牙周组织重新长出来,能让Ⅱ度松动的牙留存率显著提高。还有干细胞技术,动物实验已经有积极结果,估计未来几年能进入临床应用,到时候可能帮更多人“找回”萎缩的牙龈。
这些信号必须立刻去医院!
如果出现持续性牙龈出血(比如刷个牙满口血,或者咬苹果都渗血)、牙齿明显移位(比如门牙突然往外翘,或者牙缝变大),或者口腔溃疡超过两周还不好,一定要赶紧找牙周科医生。研究发现,牙龈萎缩的地方如果长了形状奇怪的溃疡(比如边缘不整齐、摸起来硬),可能有病变风险。关键提醒:牙龈问题最怕“等”——不管是轻度还是重度,越早处理,治疗越简单,效果也越好。
牙龈萎缩不是“绝症”,但也不能不当回事。它就像牙齿的“土壤退化”,得根据“退化程度”选对方法:轻度靠“养护”,中度靠“修补”,重度得“重建”。最重要的是别拖延——发现牙龈缩了、牙齿酸了、松动了,赶紧找专业医生,才能守住牙齿的“根基”,让牙齿陪你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