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遇到冷热刺激就发酸、疼,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情况。有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本质敏感。不过这种症状可能和多种口腔问题有关,得慢慢理清原因才能解决。
牙髓炎:牙齿里面的神经“闹脾气”
当细菌穿过牙齿表面的保护层进到牙髓腔(就是牙齿里有神经、血管的地方),会引发无法自行恢复的炎症。研究发现,牙髓腔里的压力变高时,会一直刺激神经,要么是持续的钝疼,要么是一阵一阵的剧痛——比如喝冷的或热的后,疼能持续30秒以上。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疼可能会“串”,连同侧的脸、太阳穴都跟着疼。
牙本质敏感:细管让刺激直接“戳”神经
牙本质里有很多细管,这些管子要是露出来,外界的冷热刺激就能直接传到神经。横着刷牙会加快牙脖子那里的牙釉质磨损,增加牙本质暴露的风险;如果再加上酸的东西腐蚀(比如喝可乐、吃橘子),两者一起作用,症状会更严重——一般是短暂的刺痛,刺激去掉就不疼了。
楔状缺损:刷牙刷出来的“三角坑”
牙脖子那里的结构比较薄弱,特别容易受不好的刷牙方式伤害。研究证实,横着用力刷(哪怕角度是45度),很容易让牙龈萎缩,慢慢形成三角形的小坑,这就是楔状缺损。有这种缺损的牙齿,碰到冷刺激会特别敏感。治疗得一边做脱敏处理,一边改刷牙习惯,光用药很难持久有效。
蛀牙:从“小黑点”到“疼得慌”
蛀牙是一步步发展的,当病变到牙本质中层(也就是中龋)时,碰到冷热就会明显难受。这时候的龋洞像个“倒三角”,塞了食物或者碰到冷热,会通过小缝隙刺激里面的牙髓,让人觉得酸、疼。
碰到冷热疼,该怎么办?
平时要注意观察疼的情况:比如疼多久、是轻微刺激就疼还是得很强烈才疼、有没有连带着脸疼。临时想缓解的话,可以用含钾盐的脱敏产品,它能让神经没那么敏感。但如果没碰到刺激也自己疼,或者脸肿了,得赶紧去看牙医。 预防要做好这几点:
- 用改良Bass刷牙法——牙刷和牙面呈45度角,小幅度轻轻震颤;
- 每3个月换一次软毛牙刷;
- 吃完酸的东西(比如橘子、可乐),等30分钟再刷牙;
- 每半年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
这些错误做法,别再试了
有些老办法反而会加重问题:比如用含酒精的东西漱口,会让牙龈更肿;抗生素只能缓解旁边的感染,治不了根本原因;别自己用冷热东西试牙齿,会更伤牙髓。一定要记住,不管用什么药,都得听医生的。
牙齿对冷热敏感不是小问题,可能是牙髓炎、蛀牙、楔状缺损等问题的信号。关键是要找准原因,比如改刷牙习惯、定期检查,有问题及时找牙医,别自己乱试方法。把日常护理做到位,才能让牙齿少受“刺激”,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