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身体里一刻不停运转的“动力泵”,而冠状动脉是给这个泵“供能”的关键管道。当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让管腔狭窄或堵住,心肌供血减少到临界水平(通常血管窄了一半以上),就会引发心肌缺血。这种问题可能表现为典型的胸痛,也可能是上腹不舒服、肩背酸胀这种不典型症状,一定要警惕背后的风险。
冠心病五大临床分型
根据《内科学》的标准,冠心病主要分以下5种类型:
- 隐匿型冠心病:约1/5到1/3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检查能发现心肌缺血(比如运动试验阳性)。
- 稳定型心绞痛:走路、爬楼梯等用力时,胸骨后像被压着一样疼,休息或含点硝酸酯类药物能缓解。
-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三种情况——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心电图有变化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还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 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变大、收缩无力(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40%)。
- 心脏性猝死:大多是恶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颤)引起的,抢救越晚,活下来的机会越少。
疼痛信号的定位特征
心绞痛发作时,疼痛的位置有这些特点:
- 中心区:胸骨中间偏下三分之一的位置,范围大概是2-3个手掌那么大。
- 放射区:会往左肩一直到左前臂内侧(小拇指那边)、下巴正中间、胸口下方的剑突位置放射。
- 伴随症状:约六成患者会觉得喘不上气,出冷汗的特异性很高(85%),女性更常出现恶心呕吐。 如果既有压榨性胸痛,又有上面说的至少一个症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率能到92%。
非典型症状的识别要点
一些特殊人群可能出现不典型表现:
- 女性患者:38%的女性首发症状是浑身没劲儿(超过两天)、烧心(吃完饭更明显)。
- 糖尿病患者:23%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胸痛,只是心肌缺血,这和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 老年群体:15%的老人会意识不清或晕倒,这是因为心脏泵血突然变少。 建议这些人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比如平地走路要停下来喘,mMRC分级2级以上),一定要常规做心电图。
急性发作的标准化处理
心绞痛发作时,要跟着ABCDE步骤做: A(体位):保持半坐半躺的姿势(30-45度),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B(含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C(呼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记好发作时间。 D(除颤):备好体外除颤设备(公共场所的AED,每晚用1分钟,存活率就下降7%-10%)。 E(查心电图):自己记录发作时的心电图(手机上的心电图设备可以辅助)。 注:第一次发作的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按照《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建议:
- 一级预防: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2.6mmol/L)、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血压(低于140/90mmHg)。
- 二级预防:确诊的患者要执行“ABCDE”方案——抗血小板治疗、用β受体阻滞剂、降血脂、控血糖、接受健康教育。
- 三级预防:参加心脏康复,运动时达到最大心率的70%-80%。 特别推荐用膳食金字塔来调整饮食:每天红肉吃少于50克,蔬菜吃超过300克。
隐匿型冠心病筛查指征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建议做负荷试验:
- 吃完饭后1小时胸闷,同时肌钙蛋白I(TnI)超过0.04ng/mL。
- 左后背肩胛区有压迫感(疼痛评分≥4分),持续超过10分钟。
- 运动能力下降(比如连5个代谢当量的活动都做不了,比如慢走、洗碗)。 要注意的是,女性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的概率是男性的2.3倍,需要结合冠脉血流储备检测。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去世的第一原因,但通过规范防治,能让心梗复发风险降低50%-70%。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5年做一次冠脉钙化积分(CAC)检查(CT辐射量控制在1mSv以内),早点发现还没表现出来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