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早期症状往往很隐蔽,不同人表现差别挺大,了解这些特点能帮我们更早识别风险。
很多感染者刚开始的症状和流感、普通感冒很像——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的最新研究,约78%的人会出现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这类症状,和普通感冒的相似程度高达65%。值得注意的是,嗅觉减退已经成了比较有标志性的早期信号——约43%的患者在发热前1到2天就会出现嗅觉异常,比如闻不到饭菜的香味、消毒水的臭味,这种“气味预警”比味觉丧失更能提示可能感染了新冠。
大家熟悉的“发热+干咳+乏力”典型三联征,其实只出现在52%的确诊病例里。有些特殊变异株的感染者,主要表现为鼻塞、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全程都不发热。还有儿童感染者,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比例是成年人的2.3倍,这导致约31%的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得了肠胃炎,容易耽误对病情的观察。
体温监测是重要的判断依据,但得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指南指出:如果腋下体温超过37.5℃,同时还有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得警惕新冠的可能。但老年人的情况不一样——20%的老年感染者就算肺部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肺炎,体温也可能维持在37.2℃以下,这种“不发烧的肺炎”在高龄老人里特别常见,家人得多留意他们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不能只看体温。
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比很多人想的更强。感染者正常说话时,每分钟能释放2000个带病毒的飞沫核;在电梯、会议室这类密闭空间里,气溶胶传播的距离能达到8米,所以在这些地方更要做好防护。不过病毒也不是“无坚不摧”——它在不锈钢表面能存活72小时,但用75%酒精擦拭15秒就能有效灭活;平时碰了公共物品后,及时擦手能降低感染风险。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和有症状的人差不多,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没发烧、没咳嗽,但一样能传染别人,是社区里病毒传播的重要源头,所以就算自己没症状,去人多的地方也得戴口罩。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窗口期”平均是5.2天,但每个人差别很大,有的可能2天就有症状,有的要一周才出现。还有一种“顿挫型感染”:部分感染者症状出现24小时内就自己好了,比如本来有点乏力、浑身酸,第二天起来感觉没事了,但核酸检测还是阳性。这种不典型的感染占总病例的8%-12%,很容易被当成“小感冒”,大家要是出现短暂症状又很快消失,也别掉以轻心,最好做个核酸或抗原检测确认一下。
一些特殊人群感染后的表现更危险,得重点关注:糖尿病患者感染后出现呼吸急促的比例比健康人高2.8倍,这可能和糖代谢异常导致免疫反应变慢有关,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是感染了,得更注意自己的呼吸情况;妊娠晚期的感染者中,53%会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而普通人群只有19%,孕妇要是感觉胸闷、呼吸费劲,得赶紧测血氧。有基础疾病的人、孕妇平时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比如有没有突然乏力加重、呼吸变快、胸口发闷之类的异常。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做专业评估:味觉异常持续24小时以上(比如吃什么都没味道,连辣椒、糖都尝不出来)、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吸超过20次(比如坐着不动时,数一分钟呼吸次数,超过20次)、血氧饱和度低于95%(可以用家用血氧仪夹手指测,低于95%就得注意)。
平时的防护还是要做好最基础的几点: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别凑堆聊天;规范戴口罩,尤其是在超市、地铁这类人群密集的地方,口罩要遮住口鼻,别露着下巴;勤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搓20秒以上,要是没条件洗手,就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擦手;同时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比如有没有突然觉得乏力、嗅觉变弱、嗓子干痒之类的异常,早发现早处理。
总的来说,应对新冠这类呼吸道传染病,早识别、早防护、早干预始终是最有效的策略。多了解这些知识,能帮我们更好地判断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