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新冠传播别漏这三个关键点!专家支招
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和环境关系很大,主要通过飞沫、接触和气溶胶三种方式传播,形成了主要的传播链条。2023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病毒在不同材质上的存活时间差别很大——塑料表面能保持感染性72小时,空气中大概能活3小时。
眼部要注意防护,别让病毒"钻空子"
我们的眼睛结膜表面有病毒能附着的受体,这给了病毒入侵的机会。如果手碰了带病毒的东西再揉眼睛,病毒就可能通过眼结膜钻进身体里。2024年国际医学研究机构发现,约15%的确诊病例有眼部症状(比如眼干、痒、发红),所以防护时得注意别用手揉眼睛。在人多的地方最好戴护目镜,户外活动可以选能防飞沫溅到眼睛里的防护眼镜。
物品表面传播,快递、包装这样处理
研究显示,病毒在纸质材料上能活24小时,塑料包装上能活72小时,但普通快递在路上的时间一般比这长——2023年国家疾控机构检测显示,常规快递表面查到活病毒的概率还不到0.3%,不用太恐慌,但要注意:拆快递前先用75%酒精喷一下包装表面;拆完马上认真洗手;快递包装别随便扔,放到指定回收点;食品外包装拆了之后再冷藏保存。
气溶胶传播,密闭空间要特别小心
气溶胶是指病毒附着在小于5微米的小颗粒上,能在空气中飘好几小时,尤其是通风不好的密闭空间(比如电梯、会议室),风险更高——2024年有大学研究发现,这种环境下的感染概率是开放环境的18倍。要防气溶胶,得这么做:每小时开窗通风5分钟以上;用有高效过滤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尽量少在密闭空间里待太久;坐电梯的时候别说话。
接触传播,重点防"手-物-口"链条
手摸了带病毒的东西,再碰嘴、眼睛或鼻子,这是接触传播的关键。病毒在金属表面能活48小时,织物上大概8小时,所以得做好这几点:第一,勤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搓手(至少20秒),或者用肥皂洗手;第二,手机、门把手、键盘这些常碰的地方,每天消毒两次;第三,可以用抗菌贴膜、紫外线消毒灯这些工具帮着杀菌;第四,别用手直接拿东西吃,定期剪指甲,减少细菌附着。
综合防护,要搭"立体防护墙"
要建立全面的防护体系,得注意这几点:
- 分场景防护:居家、户外、密闭空间采取不同方式——居家可以松点儿,户外戴普通口罩就行,密闭空间(比如医院、电梯)得戴医用口罩;
- 口罩要及时换:医用口罩用不超过4小时,湿了或脏了马上换;
- 行为要规范:咳嗽、打喷嚏用肘部挡着,自己的杯子、毛巾自己用,别共用;
- 环境要舒服:室内湿度保持40%-60%、温度20℃-25℃,这样的环境不利于病毒存活;
- 每天要监测:每天量两次体温,注意有没有发烧、嗓子疼、乏力这些症状,有异常及时休息。
特殊场景,这些细节要做到
- 坐电梯:用纸巾隔着按按钮,尽量站在角落,和别人保持距离;
- 逛超市:带消毒湿巾擦购物车把手、货架扶手,别直接用手碰;
- 办公室:工位之间隔1米以上,别用集中空调,多开窗通风;
- 出去吃饭:优先选分餐,一定要用公筷公勺,别互相夹菜;
- 健身:尽量选户外场地,用器械前先消毒,运动时别凑太近。
现在的研究都说明,规范做好综合防护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核心就是三句话:阻断病毒接触你的途径、消除病毒能存活的环境、把防护细节做到位。通过科学认识病毒,再认真做好防护,就能给身体建一道“防御墙”。其实这些好习惯不只是应对新冠——勤洗手、戴口罩、注意通风,本来就是预防所有传染病的“基础招”,坚持下去还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