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目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BA.5、BF.7等毒株,有了一些新的感染特点。研究显示,这些变异株的潜伏期缩短到2-3天,初期症状以发热(60%的人会出现)、干咳、肌肉酸痛为主,约30%的人会出现味觉或嗅觉异常;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升到40%-50%,且传染期提前到症状出现前2天。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感染后发展为肺炎的平均时间是5.2天,比原始毒株快了1.8天,需要更警惕。
根据临床大数据分析,有三类人群感染后要特别注意:
重症风险人群要警惕这三类
1. 没及时关注症状的人
研究发现,约65%的重症患者一开始会自行用药,比如错误使用退烧药,反而掩盖了真实症状。如果体温超过38.5℃持续24小时没退,或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钟,一定要立刻就医;家庭最好备个血氧仪,血氧饱和度低于95%是重要的预警信号。
2. 老年群体
60岁以上人群的重症风险比年轻人高5倍,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高达14.7%。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出现“沉默性低氧”——没有明显呼吸困难,但血氧已经降到危险水平,因此更要定期监测血氧。
3. 有慢性病的人
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会增加2-3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病毒清除时间会延长5-7天,更容易出现二次感染。
个人防护做好这五点
疫苗接种:第四针加强很重要
接种第四针加强针后,半年内对重症的保护率仍能保持78%。建议60岁以上人群优先选择重组蛋白疫苗加强,能更好应对变异株。
呼吸防护:选对口罩戴对方法
实验数据显示,医用外科口罩对气溶胶的阻隔率约60%,N95口罩可达95%。在密闭空间(如电梯、地铁)或医疗机构,建议使用N95口罩;佩戴时要捏紧鼻夹、调整耳带,检查密合性,避免漏风。
环境消杀:重点擦高频接触区
病毒在光滑表面(如桌面、门把手)可存活7天,建议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这些高频接触区域。冬季通风遵循“321法则”: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同时保持室温在16℃以上,避免着凉。
营养支持:吃对食物增强抵抗力
每天补充600IU维生素D、11mg锌、60μg硒,能让呼吸道感染风险降低34%。这些营养可以通过食物获取——维生素D多吃三文鱼,锌多吃牡蛎,硒多吃巴西坚果,日常饮食中加入这些食物即可。
监测预警:家里要备这几样
家庭应准备电子体温计、血氧仪、抗原检测试剂。若出现发热超过39℃、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血氧饱和度低于95%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需立即就医。
特殊人群要特别照顾
孕产妇感染后重症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倍,怀孕26周后建议接种疫苗,哺乳期可继续喂养;儿童感染者中高热惊厥发生率约5%,家庭要备退热贴和补液盐;长期居家者建议记录“健康监测日志”,独居老人可与社区卫生中心联系,获取上门服务。
总的来说,面对变异的新冠病毒,我们要先了解它的新特点,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做好个人防护、营养支持和健康监测。把这些细节做到位,就能有效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