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的发生主要和胃黏膜的“保护盾”被破坏有关——胃黏膜原本能抵御胃酸、细菌等刺激,一旦防御机制受损,就可能形成溃疡。
哪些因素会引发胃溃疡?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直接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会抑制身体分泌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这类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遗传因素、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也会加重胃黏膜损伤,推动病情进展。
怎么识别胃溃疡的典型腹痛?
关注三个核心特征:
- 时间规律:典型表现是餐后30-60分钟出现上腹痛,不少人会在夜间痛醒,疼痛发作与进食的关联性很强;
- 疼痛性质:多为灼烧感、钝痛或绞痛,需注意和心绞痛等疾病区分——如果疼痛放射到胸口、左臂,要警惕心脏问题;
- 缓解方式:吃点碱性食物(如小苏打饼干)或抗酸药物能暂时减轻症状,但这只是“治标”,不能代替规范治疗。
现代诊断技术能精准查病因
现在的检查手段越来越精准:高清窄带成像胃镜能识别0.5cm以下的早期微小病变;联合快速尿素酶检测与粪便抗原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40岁以上患者建议常规做病理活检,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规范治疗要“综合发力”
- 针对性杀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疗程通常为10-14天,期间要注意身体电解质变化;
- 保护胃黏膜:胶体果胶铋会在胃酸环境中形成保护膜,使用期间可能出现舌苔变色,属于正常现象;铝碳酸镁能快速缓解反酸症状;
-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能改善胃黏膜的血液供应,戒酒可降低溃疡复发风险;建议吃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日常自我管理这样做
- 每天做15分钟呼吸训练(如慢深呼吸),缓解压力能减少胃酸分泌;
- 遵循“三七进食原则”:吃七分饱、充分咀嚼(每口嚼20次以上)、定时定量进餐;
- 保证充足睡眠——夜间是胃黏膜修复的黄金时段,睡够7-8小时能帮黏膜“自我修复”;
- 记症状日记:把疼痛发作的时间、伴随的饮食/作息情况记下来,方便医生找诱因;
- 治疗结束后4-8周,一定要复查幽门螺杆菌,确认是否彻底根除。
这些情况要立刻就诊
如果出现以下信号,说明病情可能加重,需及时去医院:
- 疼痛规律突然改变(比如以前餐后痛,现在变成空腹痛),且持续超过2小时;
- 拉黑便、呕血(提示消化道出血);
- 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比如1个月瘦5斤以上);
- 出现胸痛、肩背放射痛(需排除心绞痛);
- 按常规方法治疗后,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
胃溃疡是常见的慢性胃病,但只要早识别、规范治疗、做好日常管理,大部分患者都能控制病情。关键是要重视身体的“小信号”——比如反复餐后痛、反酸,别硬扛着,及时找医生明确原因,才能避免溃疡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