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肚子胀、肚子老咕噜叫,是消化科很常见的就诊原因。有临床数据显示,大概35%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问题,这些症状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关系很大。胃肠功能紊乱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个生理环节出问题共同导致的。
从身体运作的角度看,主要和三个关键环节失调有关。第一是消化酶分泌乱了节奏——胰腺和肠道分泌的蛋白酶、脂肪酶这些帮忙分解食物的酶,如果分泌时间不对,食物没被充分分解就进到结肠,肠道里的细菌发酵这些没分解的食物,会产生氢气、甲烷之类的气体,肚子就更胀了。第二是肠道动力异常,肠道的肌肉收缩不协调,有时候食物在某个肠段留太久,有时候又走得太快,就会出现断断续续的肚子咕噜声变大。第三是肠道里的“好细菌”变少了——比如双歧杆菌这类有益菌如果减少超过40%,产气荚膜梭菌这种会产生气体的坏细菌就会疯长,直接让肠道里的气体变多。
针对这些问题,临床建议分层管理。基础治疗先从调整饮食开始,推荐吃低FODMAP的食物——也就是少碰那些容易发酵的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比如某些水果、甜食里的成分)。具体来说,每天膳食纤维要吃20-30克,优先选西兰花、菠菜这种不容易发酵的纤维。还要定时定量吃饭,三餐间隔保持4-6小时,规律一点。
运动要慢慢来,循序渐进。早上空腹可以做10分钟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肚子鼓起来,用嘴呼气肚子缩回去,通过膈肌运动激活身体的“放松神经”(副交感神经);吃完1小时后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或者椭圆机训练,心跳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比如30岁的人最大心率大概190,那就是114左右)。如果肚子胀得厉害,可以试试膝胸卧位(跪在床上,胸部贴床,膝盖分开和肩同宽),再配合顺时针揉肚子,帮助气体排出来。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2周,就得按步骤用药物了。要是动力有问题,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用促动力药,比如5-HT4受体激动剂;如果是菌群失调,选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复合益生菌更有效。最近研究发现,含有粪菌移植成分的微生态制剂,对顽固病例的有效率能到68%。
学会自己监测症状也很重要,建议用标准化表格每天记这些内容:1. 肚子胀开始的时间和持续多久;2. 放屁的次数和味道;3. 吃了什么东西;4. 每天运动多久。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马上就医:连续3天以上拉水样便、晚上肚子痛得睡不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便里有看不见的血)。
其实胃肠动力问题和生活方式关系很大。压力大的话,试试正念减压疗法(比如冥想、专注呼吸),能让症状缓解32%;睡眠要保证每天7小时深度睡眠,这样肠道传输食物的时间能缩短1.8小时。还要注意,长期乱用抑酸药会加重问题——连续用PPI(比如某些治胃酸的药)超过3个月,胃排空变慢的风险会增加2.4倍。
临床随访发现,用综合管理方案3个月后,大概76%的患者症状能减轻一半以上。但要预防复发,得坚持6个月以上改变习惯。高危人群(比如经常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建议每季度做一次胃肠动力检查,比如测压术、氢呼气试验,看看恢复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