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是人体的“神经司令部”,日常碰撞、跌倒都可能造成外伤。看似轻微的撞击,背后可能藏着从头皮红肿到颅内出血的不同风险——了解这些损伤信号和应对方法,能帮我们及时识别危险,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一、头皮损伤:表层红肿的“预警信号”
头部撞后局部红肿,是最常见的表层损伤——头皮血管多,轻轻撞一下也容易起血肿。用干净纱布或毛巾加压15分钟,通常能止住血。但要特别注意两种“异常信号”:如果眼睛周围青肿成“熊猫眼”,或耳后皮肤出现青紫(医学上叫Battle征),这提示可能有颅底骨折——就像房子的地基裂了缝,得赶紧去医院做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更严重的问题。
二、脑震荡:神经功能的“短暂罢工”
脑震荡是神经功能的暂时紊乱,典型表现是短暂昏迷(哪怕只有几秒)或记不清受伤前后的事(比如不记得自己怎么摔的,医学上叫“逆行性遗忘”)。还会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部分人24小时后症状会加重。这就像电子设备突然重启,多数人几天就能恢复,但要盯着症状——如果头痛越来越厉害、晕得站不稳,得赶紧就医;反复脑震荡的人,以后出现长期神经问题(比如记忆力下降)的风险更高。
三、颅内血肿:悄悄“胀大”的危险
颅内血肿会慢慢升高颅内压力,危险很大。比如硬膜外血肿,常出现“中间清醒期”:刚开始晕了一下,醒了觉得没事,过会儿又昏迷;还可能有瞳孔大小不一样、一边胳膊腿动不了的情况。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人,一开始没明显症状,但进展很快。在家可以简单查瞳孔:用手电筒照眼睛,看两只瞳孔是不是一样大、对光有没有反应(比如光一照就缩小)——如果瞳孔大小不等或反应迟钝,立刻送医。
四、颅骨骨折:颅腔“外壳”的破坏
颅骨骨折里,线性骨折最常见(占80%左右),一般恢复得好;凹陷性骨折要小心压到脑组织;开放性骨折(比如骨头露出来)容易感染。如果鼻子或耳朵流清水样液体(脑脊液漏),或眼睛周围青肿成“熊猫眼”,搬运时要让患者半坐半躺(上半身抬起来),别用力咳嗽、擤鼻子——这些动作会加重脑脊液漏,增加感染风险。
五、迟发性神经问题:伤后半年要盯紧
有些神经问题会在伤后3-6个月出现,比如记不住事、情绪暴躁、走路不稳(医学上叫“创伤性脑病”)。反复脑损伤的人,出现这种慢性神经退化的风险更高。如果受伤后3-6个月,头痛越来越厉害、性格变了(比如本来温和突然易怒)或走路晃,得赶紧去做神经心理评估,早干预早控制。
家庭应急:这4件事一定要做对
- 每2小时唤醒一次:受伤后24小时内,每2小时叫醒患者,检查有没有昏迷、胳膊腿能不能动、说话清不清楚;
- 记好症状:用1-10分记录头痛程度(1分不疼,10分最疼)、吐了几次、吐了多久——这些信息能帮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 别做“危险事”:别自己吃止痛药(可能掩盖严重症状),别洗澡、别剧烈运动(避免加重出血);
- 立刻送医的情况:如果昏迷加深、一边胳膊腿动不了、说话含糊、频繁呕吐(比如1小时吐3次),赶紧打120。
预防:守住“头部安全”的3层防线
- 基础防护:骑车、打球、滑雪时,戴合格的防护头盔——能降低70%的颅脑损伤风险;
- 环境改造:家里装防滑垫(浴室、厨房)、扶手(楼梯、厕所),减少老人、孩子跌倒;
- 高危人群管理:经常跌倒的老人,要定期查神经功能,早发现平衡或反应力的问题。
处理头部外伤就像“分级防守”:先看意识、运动、言语(有没有昏迷、能不能动、说话清不清),再关注头痛程度、呕吐频率、睡眠质量、记忆状态、情绪变化这5个核心信号,再配合医生的专业检查(比如CT、神经评估),能大大降低残疾风险。不管撞得轻还是重,都建议去医院查一下——哪怕当时没事,也能排除隐藏的颅内损伤,放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