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骨折是手部常见损伤,判断和处理需要结合疼痛特征、形态变化、功能受限等表现,配合科学的检查和应急措施,才能避免加重损伤、促进恢复。
疼痛是判断掌骨骨折的重要信号。比如第四掌骨骨折时,疼痛位置特别准——用手指按压手掌背侧第4掌骨头往手腕方向2厘米的地方(就是小鱼际肌鼓起来的位置),会像针扎一样锐痛,握拳或转动手腕时疼得更厉害。软组织损伤的疼范围大,通常超过3厘米,而骨折的疼能精准到半厘米以内。还有约35%的患者,因为骨折端移位,能摸出骨头鼓包或者“台阶样”的不平整。
看手部形态也能发现骨折线索。正常情况下,手掌的掌指关节连线是平滑的弧线,骨折后这个弧线会“中断”,从手背看能看到局部凹进去或者鼓出来。有些患者会起张力性水疱,这是骨折端压迫皮肤血管的表现,要注意保护好皮肤,别弄破。
功能受限可以用“三度测试法”评估。具体来说:一是能不能攥成拳击手那样的拳头(拇指压在食指和中指的中间节);二是小拇指能不能碰到拇指根部;三是掌指关节能不能伸直60度。如果这三个动作都做不到,骨折的概率超过80%。测试的时候要和没受伤的那只手对比,排除关节炎之类的基础疾病影响。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X光检查是首选,要拍正位、侧位和斜位三张片子。如果X光看不清楚,CT三维重建能提供立体图像,特别适合查关节内骨折或者粉碎性骨折。最新研究显示,结合能谱CT的多模态成像技术,能把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提到97%,但要选低剂量扫描,减少辐射伤害。
受伤后到医院前,要做好应急处理,遵循“RICE”进阶方案:一是制动,用硬纸板加纱布做临时夹板,固定范围要超过腕关节,避免乱动加重损伤;二是冷疗,每2小时冰敷15分钟,要垫毛巾之类的东西隔着,别冻着皮肤;三是加压,用绷带螺旋式包扎,压力控制在20-30mmHg(大概是稍微紧但不勒得难受的程度);四是抬高,让手保持比心脏高15度左右,减轻肿胀。千万别自己试着复位,不当手法可能伤着血管神经。
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即就医:一是手指末端持续麻木超过1小时;二是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且快速扩散;三是掌指关节自己能活动的范围不到30度;四是疼痛评分超过7分(用VAS量表,0分不疼、10分最疼);五是X光检查后仍然持续剧烈疼痛。这些信号提示可能存在神经血管损伤或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紧急处理。
现代骨科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经正规治疗后,85%的单纯性骨折6周内骨头就能长好。新型数字化支具可以根据骨折类型定制支撑方案,配合生物电刺激疗法,功能恢复能快20%。康复期要定期拍X光,看骨头愈合时长的“骨痂”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掌骨骨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正确判断、科学应急,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指导治疗和康复,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良好的手部功能,避免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