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脚受伤很常见,但不少人分不清是普通扭伤还是骨折。其实,骨折有几个典型信号,比如疼痛、肿胀的特点,脚的形态变化,还有能不能踩地等,这些都能帮我们初步判断,早发现早处理对恢复特别重要。
疼痛:骨折和扭伤最明显的区别
普通扭伤的疼一般是慢慢加重的钝痛,休息一会儿能逐渐缓解;但骨折的疼是持续的剧痛,动一下或者按一下,疼得会更厉害。2024年《创伤骨科杂志》的研究显示,85%的骨折患者受伤瞬间就会出现“受不了的锐痛”,而且这种疼会持续6小时以上——这种“瞬间爆发、持续不消”的疼,是骨折和扭伤最核心的区别。
肿胀:骨折的肿“来得特别快”
肿胀的出现速度和样子,也是判断骨折的关键。普通扭伤的肿一般要2-4小时才慢慢起来,但骨折引起的肿15分钟内就会明显变大(约73%的患者会这样)。典型的表现是“一边肿得比另一边厉害”,皮肤还可能起张力性水疱,摸上去像充满气的气球,有弹性的阻力——肿得越快、越不对称,越要警惕骨折。
形态变化:对比两只脚就能发现异常
拿受伤的脚和没受伤的脚对比,是最简单的判断方法。骨折可能让脚的样子变样,比如:①脚趾歪了,偏离正常方向15度以上;②内外脚踝之间的距离不一样,差超过1厘米;③足弓塌了,脚中间的舟骨结节(脚内侧凸起的骨头)比正常低30%以上。2023年运动医学指南里,把“按舟骨结节会疼”加进了重要体征,这个方法诊断骨折的准确率有88%,平时可以试着按一下,两边疼得不一样就要注意。
骨擦音:骨头摩擦的“沙沙声”要警惕
如果动脚的时候,能感觉到“揉头发的沙沙感”或者“踩雪的吱嘎声”,大概率是骨折——这是骨折两端互相摩擦产生的,是判断骨折的“金标准”(准确率91%)。生物力学研究发现,82%的患者在别人帮忙动脚时能感觉到这种摩擦,但千万别故意去试,不然可能加重损伤,只有必要移动时留意就行。
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关键
怀疑骨折时,一定要做影像学检查。X光还是首选,但有10%-15%的漏诊率,所以2022年放射学指南建议拍“踝关节三个角度”(正位、侧位、斜位),能提高准确性。如果是应力性骨折(比如长期跑步导致的小骨折)或者伤得复杂,CT检查的准确率能到98%,能清楚看到骨折线怎么走;MRI虽然不是首选,但如果同时伤到了软组织(比如三角韧带断了),能帮着诊断。
承重测试:能不能踩地很重要
能不能踩地,也能帮着判断骨折。2024年急诊医学共识里,把“无辅助单足站立+走4步”纳入了诊断标准:完全不能踩地的人,68%是骨折;就算能稍微踩一点,也有23%其实是骨折。但这个测试不适合小孩(准确率只有54%)和老人(可能因为肌肉没力气导致结果不准),得结合其他信号一起看。
特殊人群:骨折表现可能“不典型”
不同的人,骨折的表现可能不一样:
- 小孩:青枝骨折(像嫩树枝折了但没断)常表现为“局部骨头鼓起来”,但没有明显变形,疼得也轻(VAS评分4-6分);
- 老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很“脆弱”,轻微扭一下就可能造成严重骨折;
- 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病变,35%的人可能感觉不到疼,得靠影像检查确诊,别光看疼不疼。
就诊时机:6-8小时内检查最关键
要是出现上面任何一个信号(持续剧痛、快速肿胀、脚形改变、骨擦音、不能踩地),一定要在受伤后6-8小时内做影像检查。研究显示,早诊断能让康复时间缩短30%以上,还能把“骨头长不连”的概率从12%降到4%——骨头愈合有“黄金时间”,及时处理对恢复功能特别重要。
总之,足部受伤后不用慌,但也别大意。只要留意这几个信号,就能初步判断是不是骨折。不管是哪种情况,出现异常都要及时去医院,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能缩短康复时间,还能减少后遗症,让脚尽快恢复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