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疼大多和关节本身或周围软组织出问题有关。现代人每天要动上万次手腕,它是个由8块腕骨、5条主要肌腱和多个滑膜囊组成的复杂关节,得负责抓握、旋转、屈伸等很多动作。要是出现活动费劲或疼的情况,可能是软组织损伤或关节功能乱了。
疼痛信号背后的三大诱因
临床数据显示,腕部疼主要有三类原因:
- 急性损伤:运动时手腕突然反折、跌倒用手掌撑地这类突发外力,容易拉伤韧带或损伤关节囊;
- 累积性劳损:长期做重复动作,比如敲键盘、玩手机,会让肌腱滑膜增生,引发腱鞘炎之类的问题;
- 退行性改变:腕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会有晨僵、活动时骨头磨着响的感觉,40岁以上的人比较常见。
《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最近的研究说,长期用震动工具的人得腕管综合征的概率明显更高,所以职业防护很重要。
黄金72小时处理原则
疼的急性期要按阶段处理:
- 0-24小时: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每2小时敷15分钟冰,别用热毛巾敷;
- 24-72小时:如果肿消了点,可以冷热交替敷:先敷3分钟40℃左右的热毛巾,马上换1分钟冰的,循环5次;
- 72小时后:在不疼的范围内慢慢活动手腕,比如轻轻屈伸、转一转。
注意:要是肿得很厉害或者手腕变形了,得赶紧去医院看看是不是骨折了。
办公场景防护策略
久坐办公的人要注意这几点:
- 工位调整:键盘高度要让前臂和地面平行,鼠标得跟手肘一样高,离身体10-15厘米;
- 定时活动:用“20-20-20”法则,每工作20分钟,花20秒动手腕——握拳再展开手指,或者让手腕画圈;
- 辅助工具:用可调节腕托的话,选记忆棉材质、宽度刚好适合手掌的。
人体工学研究发现,姿势对了再加上定时活动,能让腕部肌腱压力减少40%以上。
渐进式康复方案
疼缓解后可以分阶段训练:
- 初期(疼痛评分低于3分):做橡皮球挤压训练,每天3组,每组10次,等握力恢复到好的那只手的70%了,再进行下一个阶段;
- 中期:用弹力带做抗阻练习,比如前臂向内转、向外转,各15次一组,动作要慢,每秒别超过60度;
- 后期:练腕部稳定性,可以试试单手端水杯走路,或者握振动仪练本体感觉。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推荐的拉伸方法有这几个:掌心相对合起手往上推,拉伸屈肌;反过来指尖对指尖往下压,牵拉伸肌;一只手扶墙转身体,放松前臂的旋前肌。
需要警惕的警示信号
有以下情况得赶紧去医院:
- 疼了2周还没好;
- 夜里疼得睡不着;
- 手指一直麻或刺痛;
- 握力比原来少了一半;
- 手腕活动范围少了30%以上。
现在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这些:高频超声能动态看肌腱滑动的情况;核磁共振能精准查到0.5毫米的韧带损伤;肌电图能分清神经被压的位置。
总的来说,手腕疼大多和急性损伤、长期劳损或退行性变有关,平时做好办公防护、疼的时候按72小时原则处理,再配合分阶段的康复训练,能帮手腕慢慢恢复。要是出现持续疼、手指麻、握力下降这些警示信号,可别拖着,赶紧找医生看看,早检查早治疗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