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刷牙时突然手背刺痛?打字到一半感觉手腕像被橡皮筋勒住?别急着翻止痛膏药——你的手背痛,可能藏着身体发来的“健康提示”。
现代人的“电子手”危机
现在人总做重复动作(比如打字、点鼠标、做手工),手的结构都悄悄变了。有数据说,60%的手工业从业者、程序员、音乐人都遇到过腱鞘炎——肌腱就像穿过“隧道”(滑膜鞘)的钢缆,用多了“隧道”会发炎变厚,钢缆滑不动,一活动就更疼。
疼痛信号要拆“五重密码”
手背痛不是简单的“累着了”,得拆开来读这些“信号”:
- 动的时候疼还是不动疼?动的时候更疼,大概率是肌腱累着了;不动也疼,得查查是不是神经被压了。
- 疼会不会从脖子传过来?如果脖子疼带着手背疼,要排查颈椎间盘突出压到神经。
- 早上起来握不了拳?如果晨僵超过1小时,得警惕类风湿性关节炎。
- 按的时候哪里疼?按某一个点特别疼,可能是肌筋膜炎;整片都酸,得考虑神经卡压。
- 有没有其他症状?手指麻要小心腕管综合征;红、肿、热、疼,得防着痛风结晶。
办公室里的“急救三招”
突然手背疼,先试试这“黄金三角”:
- 冷敷要讲方法:用密封袋装上冷水敷疼的地方,每次15分钟,敷完歇1小时——疼刚发作的48小时内用最管用。
- 调整“用手姿势”:键盘高度要让手腕不用翘或压;鼠标得和胳膊肘在一条水平线上。
- 每小时动一动:做会儿“手指爬墙”(手掌贴墙慢慢往上挪),再捏捏握力球拉伸——别等疼得不行再动。
这些“疼痛陷阱”要警惕
35%的人对手背痛有误区,这些信号千万别漏:
- 疼的时候脖子转不动;
- 系扣子、拿筷子这样的精细活做不了;
- 晚上疼得醒过来,连续超过2周。
糖尿病患者更要留意:手疼的同时有没有发麻、发木?别漏了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现在研究发现,12%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同时有糖尿病。
看医生前先做“疼痛日记”
先写份“疼痛档案”,看医生时更省时间:
- 记每天疼的时间(比如早上刷牙时、下午打字时)和疼多久;
- 画个手的图,标清楚是酸、刺还是烧得慌的疼;
- 数每天重复做多少动作(比如打字多少分钟、点鼠标多少次);
- 拍张工作台的照片,让医生看看你平时怎么用手。
带着这份“档案”去,医生能更快找到原因。
预防手疼得“多管齐下”
预防比治更重要,得“系统防”:
- 换装备:用垂直鼠标、分体式键盘,减少手腕压力;
- 调环境:显示器高度要合适,眼睛看过去正好对着屏幕中上部;
- 每天练:做3组“握拳-张开-手指交叉拉伸”的循环,每个动作停几秒;
- 热敷技巧:用60℃的热毛巾敷手腕,偶尔加个艾草包,每周换着用3次。
如果自己调整了2周还没好,或者手麻、握不住东西,赶紧去康复医学科做肌骨超声。疼是身体在喊“救命”,科学应对才能护好我们的“第二张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