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如果感觉咽东西卡、胸骨后烧得慌,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提示。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也不典型,但如果能认出5个核心信号,能大大提高早期诊断的概率。
一、慢慢加重的吞咽困难
慢慢加重的吞咽困难是食管癌最典型的表现,一开始可能偶尔觉得噎得慌,特别是吃干硬食物的时候更明显。大概80%的患者在确诊前3到6个月就有这种情况,而且越频繁,说明肿瘤可能长得越深。要注意,光喝水没法缓解这种噎的感觉,反复咽还可能磨破食管黏膜。
二、和食物温度有关的胸痛
胸骨后烧得慌的疼痛,吃热东西后会更厉害。这是因为肿瘤碰到了食管黏膜下的神经——2023年《胃肠肿瘤学杂志》研究发现,吃超过65℃的东西,食管黏膜受伤的风险会高3倍,建议把食物温度控制在55℃以下。
三、一直有的喉咙异物感
喉咙里总像有东西卡着,要警惕和食管里的病变有关。做检查发现,当肿瘤穿过黏膜层鼓起来时,有异物感的人从一开始的35%一下子升到82%。要和功能性的咽异物感区分开,后者常跟着情绪变,而且咽东西不卡。
四、食物往下走得慢
吃进去的东西往下走得慢,说明食管推送食物的能力变差了,这和肿瘤让食管壁变僵硬有关。做食管动力检查发现,如果食管蠕动的力度降到正常的60%以下,人会明显感觉到食物下不去。
五、吃干东西喉咙干
吃干的东西觉得喉咙干,是因为食管黏膜分泌黏液的功能不好了。食管黏膜有层保护屏障,由黏液、碳酸氢盐和上皮细胞组成,要是这层屏障受损,食管对抗机械摩擦和化学刺激的保护能力会下降一半以上。
要特别注意症状叠加的情况:如果有2个以上症状,而且持续超过4周,得恶性病的概率比只有1个症状的人高12倍。40岁以上,尤其是长期抽烟喝酒的人,症状出现后6周内最好做个胃镜检查。
现在的诊疗技术已经能早发现食管癌了:高分辨率胃镜加上电子染色技术,能发现0.3厘米的早期小病变;超声胃镜判断肿瘤钻到黏膜下多深,准确率有92%。早期做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能到88%,比晚期的23%高很多。
预防食管癌,关键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研究发现,喝超过65℃的热茶,得食管癌的风险高90%;每天喝超过30克酒精(大概相当于1两白酒),发病率是不喝酒的5.6倍。建议养成“三温两少”的习惯——食物温度不超过55℃,吃饭速度慢点儿(每小时别吃超过300克),吃饭时情绪稳;少喝热饮,少喝酒。
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1到2年做一次上消化道胃镜;如果有巴雷特食管,要缩短到每6到12个月查一次。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提高食管癌预后的关键。
总之,食管癌早期症状虽然容易被忽视,但只要留意这5个信号,及时检查,就能抓住早治的机会。平时注意饮食温度、少喝酒、定期筛查,才能有效降低食管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