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表面那些看似普通的“小疙瘩”,可能藏着两个危险的“隐形杀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和基底细胞癌(简称基底癌)。这两种皮肤恶性肿瘤都来自皮肤表皮,但临床特征大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快速分辨?
一、发病位置的“偏好”
鳞癌喜欢“扎根”在长期受刺激或受伤的皮肤区域,比如放射性皮炎、老不好的溃疡、烧伤留下的疤痕这些地方;基底癌则更爱“晒太阳多的部位”,面部三角区、鼻翼两边、眼皮等位置最常见,和长期紫外线照射关系很大。
二、形态上的“小信号”
鳞癌通常是慢慢长大的硬结节,表面会有类似“角质块”的东西,发展到后面可能变成菜花状的凸起,或者边缘鼓起来的溃疡;基底癌更像半透明的结节,表面能看到细细的红血丝,摸起来有点弹性,有的中间会凹下去,像“火山口”一样。
三、生长速度的“快慢差”
基底癌长得很慢,一般按月算,早期可能只是稍微鼓起来的色素斑;鳞癌长得快些,3-6个月就能从表面的小病变钻到皮肤深层,有的还会因为侵犯神经出现一阵一阵的刺痛。
四、转移风险的“高低级”
鳞癌比基底癌更容易转移,有数据说10%-15%的鳞癌会转移到附近淋巴结,尤其是长在耳朵、嘴巴周围的,要特别小心;基底癌转移的概率不到1%,大多只在原地慢慢“啃”皮肤。
五、诊断的“科技帮手”
皮肤镜能看到鳞癌特有的“角化珠”和乱乱的血管,基底癌则像“蓝灰色的小卵石”;确诊得靠病理活检(取一点组织化验),鳞癌会有CK5/6的标记,基底癌会有Ber-EP4的标记。
日常防护要做好“三重奏”:
- 防晒:每天涂SPF30以上、PA+++的广谱防晒霜,再戴宽檐帽、穿防晒衣,物理+化学双重防护;
- 盯紧“老伤口”:如果皮肤破了超过3个月还没好,一定要定期去检查,别让它变“坏”;
- 自己查皮肤:每个月全身摸一遍看一遍,重点注意新长的东西长得快不快、边界清不清、颜色匀不匀。
如果发现皮肤上新长的东西直径超过6毫米,边界模模糊糊,颜色一块深一块浅,建议2周内去看医生。医生一般会用“三步法”诊断:先做皮肤镜初筛,再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成像进一步看,最后针对性取组织活检,这样既不会过度检查,又能准确找到问题。
要特别注意,约15%的基底癌会“偷偷长”——表面皮肤看起来好好的,但深层皮肤已经有肿瘤了。所以如果有放射性皮炎、砷剂角化病这些容易变癌的毛病,一定要长期跟着医生复查,定期做皮肤镜监测。
其实,这两种皮肤癌早发现早处理,预后大多不错。关键是要多留意皮肤的“小变化”,别让“小疙瘩”变成“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