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发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遗传基因是第一张牌,但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才是推倒后续牌的关键力量。2023年《柳叶刀》子刊的研究显示,80%的癌症风险和后天因素有关。让我们揭开12种常见癌症的“偏爱清单”,看看哪些人需要特别留意。
消化系统癌症:饮食习惯藏着风险
胃癌越来越爱找年轻人,这和年轻人饮食结构变化密切相关——长期吃高盐腌制的食物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感染幽门螺杆菌也会显著增加致癌风险。如果有慢性胃炎病史,建议定期做胃蛋白酶原检测,这是早期预警的重要指标。
肝癌防控要注意两个“元凶”:乙肝病毒感染和黄曲霉毒素。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湿热,粮食容易发霉,建议用真空密封的方式储存粮食。另外,喝太多酒的人肝癌风险会明显上升,而且喝得越多风险越高。
食管癌的发病和吃的温度关系很大。临床数据显示,长期吃太烫的东西,食管黏膜发生癌前病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建议把进食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给食管黏膜自我修复的时间。
呼吸系统癌症:环境里的“隐形杀手”
肺癌不只是吸烟的事,厨房油烟里有苯并芘等200多种致癌物。研究证实,长期在没通风的厨房做饭,肺癌风险会明显上升。建议用蒸、煮等清淡方式做饭,减少油烟产生。
鼻咽癌有明显的地域偏好,华南地区发病率比其他地方高很多,这和EB病毒感染、当地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因素有关。高发地区的人建议定期查EB病毒抗体,必要时做影像学检查。
生殖系统癌症:激素和病毒的“小算盘”
乳腺癌和雌激素的长期暴露有关——比如初潮早、绝经晚这些生理特点,还有体脂率高、精神压力大这些能控制的因素。研究发现,睡眠不规律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别打乱生理节奏。
宫颈癌防控需要“组合拳”,HPV感染是必要因素,但不是感染了就一定会得。建议适龄女性定期做HPV联合细胞学筛查,尤其是生育年龄的女性,产后一定要复查。
特殊部位癌症:职业里的“警示灯”
皮肤癌防控的关键是防晒,户外工作的人建议用足够的防晒产品,同时戴帽子、穿长袖做好物理遮挡。膀胱癌和一些职业有关,比如做染料、橡胶制造的人风险更高。建议这些高危职业的人定期做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全人群防癌:三级预防要记牢
防癌不是某一类人的事,要靠“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控制病因,比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运动;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治疗,中老年人要做针对性的癌症筛查;三级预防是规范治疗,确诊的患者要找多学科医生一起制定方案。
最后提醒大家:癌症筛查不能“一刀切”,要结合自己的风险因素(比如家族史、职业、生活习惯)制定体检方案。早期癌症的5年生存率比晚期高很多,健康管理的关键就是——主动预防,早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