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但早期病变往往没有明显的“专属信号”。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统计,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下面从早期表现识别、高危人群筛查、综合预防和最新研究这几个方面,给大家讲清楚怎么早发现、防肝癌。
一、早期临床表现的识别要点
肝脏“偷偷生病”时,身体可能会发出这些“暗号”,要多留意:
- 消化功能老不好
如果食欲减退超过2周,还老觉得餐后胀得慌、恶心,得警惕——这是肝脏代谢受损打乱了胆汁分泌,约45%的患者会先出现这类消化道问题。 - 右上腹老隐痛要小心
肝区(右上腹)出现钝痛或胀痛的概率高达62%,很容易被当成胃病。可以试试自检:右手平放在右肋缘下,轻叩这个位置如果一直不舒服,赶紧结合B超、CT等影像学检查。 - 皮肤黏膜有变化
黄疸是常见信号,表现为眼白变黄、皮肤发暗,大概33%的患者会出现;还有约28%的人会皮肤痒,这是胆汁酸代谢异常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别当成过敏大意了。 - 老出血要查肝
经常流鼻血、牙龈出血,这种出血倾向占21%,说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了;约35%的患者还会同时出现血小板数量异常。 - 莫名瘦得快
6个月内体重掉了超过5公斤,要特别注意——约40%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恶病质”消瘦,通常还跟着明显的肌肉萎缩,和单纯减脂肪不一样。 - 持续低热别忽视
老是发低热(大概38℃左右),发生率24%,得先排除感冒等感染;这种发热用抗生素没用,大多是肿瘤坏死物质被身体吸收引起的。
二、高危人群的分级筛查方案
不同高危人群,筛查频率和项目不一样,按照202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指南来:
- 病毒性肝炎携带者
乙肝或丙肝患者,每6个月要查甲胎蛋白(AFP)+肝脏弹性检测,有需要的话做增强CT或磁共振(MRI)。 - 肝硬化患者
代偿期(还没出现腹水、黄疸)的肝硬化患者,每3-4个月查一次影像学;到了失代偿期(出现腹水、黄疸),要缩短到每2个月查一次。 - 有肝癌家族史的人
建议从25岁开始定期筛查,除了常规检查,还可以考虑循环肿瘤DNA检测这类新的生物标志物。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每年要做肝脏弹性检测,同时监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
三、综合预防策略的实施路径
防肝癌要从日常习惯入手,这几点要做好:
- 吃对饭
- 绝对不能吃发霉的食物(比如变味的花生、玉米),里面的黄曲霉毒素是明确的肝癌致癌物;
- 每周吃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补充ω-3脂肪酸;
- 多吃西兰花、卷心菜这类十字花科蔬菜,里面有抗癌成分。
- 喝安全水
用多级过滤的净水器能降低亚硝胺(一种致癌物)的摄入风险,研究显示规范处理能让致癌物浓度下降62%,但要定期维护净水器。 - 改生活习惯
- 少喝酒:男性每天酒精量别超过25克(大概1两白酒);
- 赶紧戒烟:吸烟的人得肝癌的风险比不吸的高85%;
-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9之间,腰围别超过90厘米(男性)。
- 管好病毒性肝炎
规范治疗乙肝、丙肝能让肝癌发生率下降70%;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半年要查HBV-DNA定量(病毒量)和肝功能。 - 体检要做这些项目
40岁以上的人,每年建议查:肝脏弹性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比单一项目更准。
四、最新研究进展
这些新发现能帮我们更有效地防肝癌:
- 早筛技术更准了
循环肿瘤DNA检测能比常规方法早6-12个月发现微小病灶,灵敏度超过85%,适合高危人群。 -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得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5倍,建议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 - 运动能减肝脏脂肪
每周做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次30分钟),能让肝脏脂肪含量下降18%,对脂肪肝患者特别好。
最后要提醒大家,肝癌筛查不能只查甲胎蛋白——单一甲胎蛋白的灵敏度只有60%,结合影像学检查能提升到92%。高危人群最好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动态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肝癌预后的关键。肝脏不会“突然变坏”,只要多留意身体信号、做好筛查和预防,就能把肝癌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