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防治指南

糖尿病足防治指南请收好,别让小症状成大麻烦!

作者:张熙
2025-08-14 10:45:01阅读时长3分钟1209字
内分泌科糖尿病足早期症状皮肤颜色变化感觉异常溃疡感染糖尿病截肢血糖控制足部护理日常管理预防措施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医学检查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近期媒体也多次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足部出现皮肤颜色异常、感觉异常、伤口难以愈合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接下来,咱们就详细了解一下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咋识别?紧急情况咋应对?

  • 皮肤颜色变化:足部皮肤的颜色变化是重要的信号。如果皮肤变得苍白,或者下肢抬高时皮肤苍白,下垂后发紫(伯格征阳性),这提示肢体有缺血性疾病,供血不足。而皮肤发紫可能意味着淤血,发黑则可能是坏死的表现。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 感觉异常与疼痛预警:麻木、刺痛、静息痛(夜间安静平躺时脚剧烈疼痛)、间歇性跛行(行走后小腿抽痛,休息后缓解)等,这些都是神经或血管损伤的症状。高血糖会引发神经病变和动脉硬化,从而导致这些症状出现。
  • 溃疡与感染征兆:糖尿病足的伤口恶化速度很快,可能从水疱发展到溃烂,再到坏疽。如果伤口周围红肿扩散、有渗液、发热,甚至出现皮下捻发音(像捏雪球、搓头发丝的感觉),这是感染的信号,而且24小时内病情就可能急剧恶化。
  • 足部结构异常:爪形趾、夏科氏足等畸形,是由于神经损伤导致骨骼变形引起的。同时,还可能伴随无痛性肿胀、骨摩擦音等危险信号。
  • 紧急处理步骤:发现上述症状后,一定不要自行处理伤口。可以保持患肢水平位,减少活动,同时记录症状变化,尽快联系专科医生(具体体位需遵医嘱)。

糖尿病足是咋发病的?咋诊断呢?

  • 高血糖引发的病理机制: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使患者感觉丧失;还会引发血管病变,导致供血不足。比如有的患者会出现皮肤温度异常、血管搏动减弱等情况,这都是高血糖带来的生理影响。
  • 自我诊断与就医准备:患者可以每日用镜子观察脚底,测量皮肤温度,触摸足背动脉搏动。同时,记录症状变化也非常重要,这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病情。
  • 专业诊断流程:医生可能会采用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通过细菌培养判断感染类型,用X光或MRI检测骨骼损伤。患者在就医时,要积极配合这些检查。

糖尿病足咋预防和管理?这份指南请收好!

  • 血糖控制的核心作用: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比如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要控制在目标值范围内。结合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方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 足部日常护理规范:每天用温水(水温<37℃)泡脚,然后彻底擦干,再涂抹保湿霜,但要避开趾缝。修剪趾甲时要小心,避免剪得太短或太深。选择透气的棉袜和宽松的鞋履,新鞋要循序渐进适应。
  • 感染预防与伤口处理:小伤口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一定不要自行用药,也不能忽视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
  • 生活方式全面调整:戒烟很重要,因为尼古丁会加剧血管收缩。适度运动,如散步可以改善循环,但要避免足部受压。定期进行专业足部检查,建议每半年一次。
  • 心理与长期健康管理:患者可以记录血糖日志,参加病友支持小组,保持积极心态。制定个性化的计划,如饮食热量计算模板、运动强度表,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 糖尿病足的防治需要患者积极主动参与,通过每日自查、及时就医、科学护理形成闭环管理。早期识别症状能将截肢风险降低50%以上,长期坚持预防措施可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30%-40%。大家一定要把足部保护纳入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环节,别因忽视小症状而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