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是生活中常见的急性肠胃问题,通常是吃了被污染或带毒性的食物引起的。据统计,我国每年报告的食物中毒病例约20万例,其中70%发生在家庭里。学会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法,对恢复健康很重要。
病因类型与常见情况
食物中毒主要分三大类:细菌性中毒主要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类细菌引起,要么是细菌直接侵犯肠道黏膜,要么是释放毒素害人;植物性中毒比如吃了没煮熟的豆子、发芽的土豆,是因为里面的天然毒素会破坏细胞结构;化学性中毒常见的原因有农药残留、亚硝酸盐超标,一般通过验血能查出来。最近这些年,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越来越多,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才能区分。
应急处理的关键步骤
中毒后2小时内处理效果最好。根据最新的急诊指南,建议按这几步做:
- 催吐:用指压法——操作者要剪短指甲,用纱布裹住手指,刺激喉咙深处催吐。但如果吃的是腐蚀性毒物(比如强酸强碱),绝对不能催吐;如果患者意识不清,要让他侧躺着,防止呕吐物呛进气管。
- 吸附解毒:活性炭是常用的吸附剂,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吃,用量大概每公斤体重1-2克,而且和其他药物要间隔至少2小时。
- 补液:可以用口服补液盐(ORS),按每公斤体重20-40毫升的量,分多次少量喝。如果出现尿量变少、口干这些脱水症状,要马上去医院。
益生菌可以选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复合产品,要放在8℃以下保存。抗生素不要随便用,只有细菌培养阳性而且有全身症状(比如发烧、乏力)的患者才需要用,滥用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反而加重腹泻。
这些情况要立刻送医院
如果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必须马上送医:
- 发烧超过39℃一直不退,或者体温低于35℃(手脚冰凉、打寒颤);
- 意识变了,比如特别烦躁、反应慢;
- 拉血或者呕吐物像咖啡渣一样;
- 6小时内尿量不到100毫升(几乎没尿);
- 肚子剧烈绞痛一直好不了。
有数据显示,如果延误治疗超过6小时,发展成感染性休克的风险会增加40%,病死率会升到3.2%。
症状缓解后的饮食调整
症状减轻后,要慢慢恢复饮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 前24小时(急性期):别吃固体食物,少量多次喝带盐的电解质饮料;
- 24-72小时(恢复期):吃低纤维的食物,比如香蕉、白米粥、烤面包;
- 72小时后(康复期):慢慢加容易消化的蛋白质,比如蒸鸡蛋羹、无脂酸奶。
要注意,3天内尽量别喝乳制品,因为有60%的人会暂时缺乏乳糖酶,喝了容易拉肚子。每天可以适当补点钾(比如吃点香蕉、橙子),大概维持在20-40mmol就行。
日常预防的三个重点
预防食物中毒要从平时的细节入手,分三步做好:
- 存食物:生熟分开:冰箱冷藏层温度保持在4℃以下,冷冻层要低于-18℃,生肉、熟菜要分开装,避免交叉污染。
- 做食物:彻底煮熟:做菜的中心温度要达到75℃以上,像贝类、鸡肉这类高风险食材,要多煮一会儿,确保杀死细菌。
- 清工具:及时消毒:切过生肉的砧板和刀,要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泡15分钟,再彻底冲干净。
家庭聚餐后如果有2个人以上出现一样的症状(比如拉肚子、呕吐),要把剩下的食物留着,方便医生检查。外面吃饭时,尽量选卫生等级公示为A级的餐厅,更放心。
总的来说,食物中毒虽然常见,但只要学会应急处理、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平时多注意饮食卫生,万一出事了别慌,按科学方法处理,严重的话赶紧送医院,就能更快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