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病患病率达12.1%,可大家对早期症状的识别准确率还不足15%。如果出现以下5个症状,可能是大脑在拉“红色警报”:
- 单侧手脚“不对劲”:突然一侧手或脚麻木、没力气,且持续超过10分钟——这种情况与脑血管病的关联度高达82%。
- 说话“不利索”:突然说不清楚话,持续超过5分钟,临床上有62%的人会误判这个症状。
- 突然“站不稳”:没有受伤的情况下,突然腿没力气,还觉得天旋地转,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有问题的概率是73%。
- 眼睛“发黑”:一只眼睛突然短暂发黑,或者看东西缺了一块,这和视网膜动脉供血异常直接相关。
- 头痛“像炸了一样”:突然后脑勺剧烈疼痛,像要炸开,得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
很多人有个认知误区:85%的受访者会把突然“犯糊涂”(急性认知功能障碍)当成脑血管病的信号,其实这种情况大多是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最新研究也证实,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时,主要是局部神经出问题,不是全身都有症状。
急诊就医的科室选择指南
突发症状时选对科室,直接关系到救治效果:
- 神经内科:如果是脑梗(缺血性卒中)或者轻度出血,尤其是发病4.5小时内可能需要溶栓的,找神经内科。
- 神经外科:如果CT显示脑出血超过30ml,还压迫到脑干,得赶紧转神经外科。
- 急诊科:如果已经昏迷,或者呼吸、心跳不稳,直接送急诊科抢救室。
近年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得脑血管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查这个指标。不过要注意,这个指标异常得结合其他危险因素一起看,不能单靠它判断。
影像检查的“三原色”诊断体系
现在的影像技术能从多个角度帮医生诊断,不同检查各有各的用处:
红色警戒区(急诊首选):
- CT平扫:3分钟就能做完,能快速看出有没有出血(高密度灶),敏感度92%。
- CT灌注成像:能通过血流情况,区分缺血但还能救的“半暗带”和已经坏死的“梗死核心”。
蓝色扫描区(精准定位):
- 磁共振DWI序列:发病15分钟后就能看出缺血的地方,对脑干病变的敏感度高达98%。
- MRA血管成像:不用开刀就能查头和脖子的血管有没有狭窄,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92%。
金色标准区(最终确诊):
- DSA数字造影:是血管成像的“金标准”,能清楚看到血管畸形、动脉瘤这些问题,但要开刀,得严格符合条件才能做。
现在超高场强磁共振已经在做临床研究了,能看清0.2mm的细节,但目前只有少数医院能用。
检查选择的黄金三角法则
面对这么多检查,记住“FAST”原则就行:
- F(First,首诊):先做CT平扫,排除有没有出血。
- A(Angio,血管):根据症状选CTA或者MRA查血管。
- S(Sequence,序列):做磁共振的话,要选DWI+PWI+MRA组合。
- T(Time,时间):发病6小时内要考虑血管内治疗。
现在用多种影像一起诊断,病因确诊率能到94%,比传统方法高37个百分点。不过要记住,所有检查都得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做,别做多余的检查。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出现疑似症状,记住“110”原则——症状持续超过10分钟,立刻打急救电话;到医院要控制在1小时内;争取在发病4.5小时内完成溶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