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颜色是身体状态的“晴雨表”,脸上如果出现异常的色素沉着或颜色变化,可能和多个系统的健康问题有关。下面从常见情况入手,说说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心血管功能影响皮肤氧气供应
心脏的泵血功能直接决定全身组织能不能获得足够氧气。如果心脏泵血能力变差(比如左心室射血能力下降),脸上的微循环血流会变慢,血液里“还原血红蛋白”(缺氧的血红蛋白)变多,颧骨部位会出现青灰色,这其实是缺氧导致的“发绀”。这种情况通常还会有活动后气短、腿肿等心脏功能不好的表现。研究发现,因为心脏问题导致发绀的人,哪怕安静坐着,皮肤的氧气指数也会下降。
呼吸系统问题会让皮肤变“暗”
肺部负责气体交换,如果肺出问题,血液里的氧气含量会降低。当动脉里的氧气饱和度低于90%时,皮肤黏膜会变成蓝灰色,嘴唇周围、指甲盖这些地方更明显,同时还会有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长期抽烟的人因为气道反复发炎,脸上微循环出问题的概率会明显升高。
血液成分变了,皮肤会“没血色”
血红蛋白是让皮肤红润的关键,如果血红蛋白少了,皮肤就会失去红润。比如缺铁性贫血的人,因为身体没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脸上毛细血管里的血红蛋白不够,皮肤会变得苍白,不是大家以为的“发黑”。临床观察发现,当血红蛋白降到100g/L以下时,脸上原本红润的地方褪色越明显,说明贫血越严重。
中毒会让皮肤出现特殊颜色
有些化学物质中毒会影响血液带氧的能力。比如一氧化碳中毒,血液里会形成“碳氧血红蛋白”,皮肤会变成樱桃红色;亚硝酸盐中毒会让血液里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皮肤变成青石板色。这些情况通常还会有昏迷、呼吸变弱等全身症状,得立刻去医院解毒。
环境因素会引发皮肤循环异常
低温会让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脸上暂时缺氧。比如得了雷诺综合征的人,受凉后皮肤会先变白、再变紫、最后变红,这是微循环有问题的表现。如果是普通的血管收缩,保暖后很快就好,但如果反复发作,要查一查是不是结缔组织病。
心理焦虑也会“影响”肤色
焦虑的时候,自主神经会紊乱,导致脸上的血流分布不正常。大概40%总担心自己健康的人,会觉得自己脸变暗沉了,但检查下来皮肤的氧气指标其实是正常的。这种情况通常还会有心跳快、出汗多等症状。
平时该怎么观察和应对?
- 记清楚“变化规律”:皮肤变色是不是和运动、温度有关?有没有伴随呼吸困难、胸痛这些危险症状?
- 对比“其他部位”:看看指甲盖、嘴唇的颜色和脸是不是一致,能帮着判断是不是全身缺氧。
- 关注“基础病”:如果之前有心脏病、肺病,要定期查心脏超声、肺功能,监测病情变化。
- 回想“环境接触史”:最近有没有碰过有毒的东西?工作环境是不是太冷或太潮湿?
什么时候需要立刻去医院?
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别犹豫,赶紧就诊:
- 皮肤颜色变了超过3天还没好;
- 同时出现呼吸困难、昏迷;
- 指甲盖按压后恢复颜色的时间超过3秒;
- 明确接触过有毒物质,或者原来的心脏病、肺病加重了;
- 心跳快、出汗多这些症状一直不好。
皮肤颜色变化是身体状态的综合体现,和心脏、肺、血液等多个系统都有关系。平时多注意观察皮肤变化的特点——比如什么时候出现、有没有伴随症状,能大概区分是正常波动还是生病。如果皮肤颜色一直不对,或者出现危险症状,要结合自己的基础病赶紧找医生看。正确理解皮肤发出的信号,学会监测自己的健康,对全身健康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