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胡萝卜素是存在于蔬果中的天然营养成分,对心血管健康有重要保护作用,主要通过抗氧化、调节血脂、抗炎三个关键途径发挥功效。
先说抗氧化——自由基是损伤血管内皮的“元凶”之一,类胡萝卜素分子里的特殊“双键链”能像“清道夫”一样清除自由基。比如β-胡萝卜素能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帮血管内皮细胞保持正常功能;血管内皮产生的一氧化氮(能调节血管张力),也会因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性更稳定。还有α-胡萝卜素,它能维持“内皮祖细胞”活性,这种细胞能修复血管,为血管修复研究带来新方向。
再看调节血脂,类胡萝卜素能多靶点改善血脂。番茄红素可抑制参与胆固醇合成的酶活性,减少胆固醇产生,效果和某些降脂药相近但更温和;叶黄素能让细胞上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更活跃,促进胆固醇代谢,还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称‘好胆固醇’)”的胆固醇逆向转运效率。最新临床研究发现,每天吃6mg玉米黄质,甘油三酯水平能下降约12%,效果和适度运动差不多。
类胡萝卜素的抗炎作用也很关键,它能调控炎症信号通路——比如抑制“核因子κB”激活,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水平(这些因子多了会加重血管炎症)。比如β-胡萝卜素能让C反应蛋白浓度降约23%,虾青素对IL-6的抑制效果比维生素E还好;动物实验显示,补充叶黄素能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缩小41%,且斑块更稳定,可能是因为它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维持免疫平衡。
想要获取类胡萝卜素,最好遵循“彩虹饮食”原则,通过不同颜色蔬果补充。深色蔬菜每100克平均含约8mg类胡萝卜素,比如中等大小胡萝卜(约10mg)+熟菠菜(约12mg)+中等番茄(约3mg)的组合,差不多能满足日常需求。烹饪时可用植物油当介质,但油温别超120℃,不然类胡萝卜素会被破坏。橙色蔬果(如胡萝卜)含β-胡萝卜素,绿色(如菠菜)含叶黄素,红色(如番茄)含番茄红素,换着吃能形成协同保护效应。
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类胡萝卜素是综合干预的一部分。有心血管风险的人,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做营养评估;过量摄入可能引发暂时性皮肤黄染,每天摄入量建议控制在30mg以下。推荐建立包含颈动脉超声筛查、每周5次规律有氧运动和膳食干预的三级预防体系。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营养素补充都要与规范治疗结合,具体方案应由临床医师和营养师共同制定。
总的来说,类胡萝卜素是保护心血管的“天然帮手”,但要通过均衡饮食获取,结合运动、定期筛查等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