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抽筋是老年人常遇到的情况,很多人以为只是累着了,其实可能是身体在提醒钙不够了——医学上叫低钙血症。当血液里的钙浓度低于2.2mmol/L时,神经和肌肉会变得“敏感”,容易引发肌肉痉挛。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里,大概每三个就有一个存在不同程度的钙代谢问题,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了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下降,加上晒太阳少,钙不好被身体利用。
饮食补钙:先从日常吃饭入手
想补够钙,最靠谱的还是日常饮食。每100毫升鲜奶约含125毫克钙,配着谷物早餐(比如牛奶泡燕麦)吃,能让钙吸收得更好。豆制品的钙含量差别大:传统卤水豆腐(老豆腐)每100克含钙138毫克,但葡萄糖酸内酯豆腐(嫩豆腐)只有14毫克,选的时候得注意。深海鱼里,带骨吃的三文鱼罐头钙特别多,每100克能有378毫克钙。比如西兰花炒虾仁配杏仁奶昔,一天下来钙能吃到800毫克左右,是不错的补钙组合。
钙补充剂:选对了才有用
如果日常饮食没补够钙,就得用补充剂,但要选对类型。碳酸钙含钙量高(40%),但得跟着饭吃——需要胃酸帮忙吸收;枸橼酸钙吸收效率好,适合胃里胃酸少的人(比如长期有胃病的人)。有些复合钙补充剂加了维生素K2,能帮着把钙“存”到骨头里,不让钙浪费。另外,维生素D3一定要一起补,它是钙的“好搭档”,每天补1000-2000IU,让血清里的25(OH)D浓度保持在30-50ng/ml就行。要注意,钙剂和铁剂、甲状腺素类药物得隔开4小时吃,不然会互相影响吸收。
这些补钙误区要避开
别补太多:每天牛奶喝超过750毫升,可能增加肾结石的风险。草酸多的蔬菜(比如菠菜、苋菜)先焯水再吃,不然草酸会和钙结合成不好吸收的草酸钙,白白浪费钙。运动也能帮着补钙——每天30分钟负重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跳广场舞),能让钙吸收多25%。长期吃治胃病的质子泵抑制剂(比如奥美拉唑这类药)的人,选枸橼酸钙比碳酸钙更合适。
定期检查:及时调整补钙方案
建议老人每半年查一次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看看骨头里的钙够不够。如果抽筋老不好,除了查钙,还要同步查钾、镁等其他电解质——这些也会影响肌肉状态。平时可以记一记每天吃了什么、抽筋的次数和时间,医生评估病情时更方便。要是出现手脚抽得更厉害(比如手足搐搦)、心跳不正常这些严重情况,得赶紧去医院,可能需要静脉补钙。
其实,只要把饮食安排好、补充剂用对、定期做检查,就能有效改善老人的钙代谢问题。一定要找专业医生定个性化的补钙方案,别自己瞎买补充剂乱吃,这样才能保证骨头健康,平时少抽筋,日子过得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