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治疗方案需依据科学证据制定。及时规范治疗可将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若误诊或治疗不及时,穿孔风险会升至20%以上。
临床决策的关键节点
急性阑尾炎的治疗路径主要根据病情分期和患者全身状况确定。当出现持续性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按下去松开更疼)及肌紧张(肚子肌肉发紧)等典型体征,结合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⁹/L、C反应蛋白升高等实验室结果,大多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妊娠中晚期女性、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或阑尾周围形成包裹性脓肿的患者,可考虑分阶段治疗方案。
需特别注意的是,非手术治疗要在严密观察下进行。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配合经皮脓肿引流,约70%的局限性感染患者能获得短期缓解,但这类患者6-12个月内的复发风险是手术患者的3倍。
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成为首选术式,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还能全面探查腹腔情况。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时间通常30-60分钟就能完成;若遇到阑尾周围粘连、解剖变异或者穿孔等情况,手术时长可能延长至90-120分钟,这时候需根据术中情况调整操作方案。
术后管理直接影响康复速度。加速康复方案提倡术后6小时开始喝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24小时内下床活动(如慢走)。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肺部物理治疗(如深呼吸、咳嗽练习)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如穿弹力袜)。
特殊人群的治疗策略
妊娠期阑尾炎得兼顾母体和胎儿的安全。孕早期可以用腹腔镜手术,孕中晚期则要根据子宫底的高度调整手术入口(避免碰到子宫)。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联合MRI,避免辐射暴露。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要严格把血糖控制在7-10mmol/L,降低感染风险。
高龄患者的治疗得全面评估身体储备功能(如心、肺、肝肾功能)。研究显示,80岁以上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是年轻群体的2.5倍,多学科(外科、内科、麻醉科等)协作评估能优化治疗方案。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2倍,提前用切口负压引流装置能降低这个风险。
术后随访与预后管理
所有保守治疗的患者都要定期随访。建议治疗后3个月做结肠镜检查,排除克罗恩病等潜在肠道疾病。如果术后病理提示慢性阑尾炎或有粪石残留,得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还要监测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
患者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即复诊:持续发热超过38.5℃、局部压痛加重(疼得更厉害)、切口渗液(流脓或流水)或者排便习惯改变(如突然腹泻、便秘)。家庭护理重点包括早期活动指导(避免久躺)、饮食过渡(从流质到软食再到正常饮食,先吃粥、面条,再慢慢加蔬菜、肉)及疼痛管理(按医生指导用止痛药,避免剧烈运动)。
诊断延误的警示信号
临床中要警惕非典型表现:约15%的患者疼痛起始部位不典型(比如一开始疼在上腹或脐周),10%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肠炎)。出现这些情况要高度怀疑阑尾炎:转移性腹痛持续6小时以上(一开始疼在别处,后来转到右下腹)、右下腹压痛范围超过10×10cm(疼的区域很大)、体温一直上升(越烧越高)。建议症状持续4小时以上就去有急诊外科能力的医院就诊(别去没有外科的诊所)。
总的来说,急性阑尾炎的治疗需结合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方案,及时规范的处理能大大降低穿孔、感染等风险。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随访和日常护理都很重要,出现异常要赶紧找医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