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负责消化和免疫的重要器官,一旦它发出“异常信号”,往往提示可能有病理变化。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类型,它的症状有明显规律——早点认识这些特征,能帮我们更早发现问题。
核心症状:这些表现要警惕
- 老拉肚子,还有黏液脓血
每天排便次数可能有5-6次,急性发作时甚至超过10次。大便会混着黏液和脓血,血和大便缠在一起,和痔疮那种“鲜红滴血”不一样(痔疮的血通常不混在大便里)。而且拉肚子往往早上更严重,下午会稍微缓解。 - 左下腹绞痛,拉完能舒服点
疼痛大多集中在左下腹或下腹部,是一阵一阵的绞痛。典型规律是:排便前疼得厉害,拉完之后会暂时舒服点——这是肠道炎症刺激导致蠕动变快、痉挛引起的。 - 总觉得拉不干净,肛门坠坠的
有高达78%的患者会有“里急后重”的感觉:刚拉完又想拉,肛门像坠了块东西。有些患者还会明显腹胀,肚子里“咕噜咕噜”叫得频繁,这和普通排便紊乱不是一回事。
除了肚子不舒服,全身还会有这些信号
- 体重下降,可能贫血
一直拉肚子会带走身体里的蛋白质、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约65%的患者会慢慢瘦下来,平均每个月减2-5公斤。如果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不好,还可能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比如总觉得乏力、脸色苍白)。 - 发热、关节痛,可能是免疫在“闹脾气”
中重度患者常发烧,体温在37.5-39℃之间波动。有些还会有关节痛、眼睛发红(虹膜睫状体炎)等“肠外表现”——这说明免疫系统被异常激活了,不仅攻击肠道,还影响其他器官。 - 暴发型要警惕“危险信号”
如果是暴发型病例,可能会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肚子胀得像鼓一样,原本“咕噜”叫的肠鸣音消失了,还会有心跳快、血压低等全身中毒症状,死亡率能达到15-30%,必须立刻送医院。
病程:反复是特点,范围决定症状轻重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第一次发作后,约50%的患者每年会复发1-2次。病变范围越广,症状越重:比如只是直肠发炎,主要表现为便血;如果是广泛的结肠炎,拉肚子会更突出。
怎么确诊?还要排除这些病
要确诊溃疡性结肠炎,需要结合症状、内镜检查(比如肠镜)和组织病理结果。还要和感染性肠炎(比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易激综合征等区分开——比如粪钙卫蛋白检测,能查有没有活动性炎症,灵敏度高达90%。
治疗:根据情况定方案,一定要听医生的
治疗方案会根据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分级”:轻度活动期可以用口服或灌肠的抗炎药物;中重度活动期可能需要激素快速缓解症状,必要时加免疫调节药物;急性重症得住院监护,可能用生物制剂或者手术。
治疗目标是“诱导缓解、不用激素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所有方案都要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做,定期查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估效果。
日常怎么养?记住这几点
- 饮食:低渣、好消化
急性期要少吃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比如芹菜、韭菜),遵循“低渣饮食”原则——减少肠道负担。建议少量多餐,避免乳制品(比如牛奶)和高糖食物(比如奶茶、蛋糕),这些可能加重腹泻或腹胀。 - 记好“排便日记”
每天记一下排便次数、大便有没有黏液脓血,能帮助自己和医生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 - 别忽视心理调节
心理压力大也会诱发复发——试试正念疗法(比如冥想、深呼吸),研究发现能降低约30%的复发风险。
最后想说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是慢性疾病,但只要早期识别症状(比如反复拉肚子带黏液脓血、左下腹绞痛)、规范治疗、做好日常管理,就能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如果出现这些“异常信号”,别拖着——赶紧去消化科检查,早干预早好,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