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引发的头晕,不少人都遇到过——尤其躺下或改变姿势时突然晕一下,甚至有点天旋地转。其实这种“体位性头晕”和颈椎退行性改变影响椎动脉供血有关,约40%的颈椎病患者会出现这类症状,背后主要藏着三个“病理原因”。
第一,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
正常颈椎有个20-40度的“前凸弧度”,像天然的“减震垫”支撑头部。但长期低头看手机、歪着坐办公,会慢慢把这个弧度“掰直”,甚至变成“反弓”(原本往前凸的颈椎往后凸)。当平躺时头部不自觉后仰,变直的颈椎会直接挤压椎动脉,让大脑后循环的供血量一下子少了15%-20%——血流跟不上,头晕自然就来了。
第二,颈椎骨质增生(骨刺)压迫
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磨损,颈椎边缘可能长出“骨刺”(医学上叫“骨赘”)。如果骨刺是往后生长的,平躺时它和椎动脉的接触面积会变大,就像有人用小石子压着血管——这种压迫会随姿势变化而加重,直接减慢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大脑供血不足就会晕。
第三,椎间盘突出卡压
颈椎间盘突出后,可能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和血管,而且这种压迫很“挑姿势”——MRI检查发现,某些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在平躺时对椎动脉的影响更明显,血流速度一慢,头晕就找上门了。
头晕预警的科学应对策略
如果躺下时总出现眩晕,先做好这3步评估:
- 体位试验: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床上),慢慢变换姿势(坐起来、平躺、侧躺),记录下什么时候晕、晕多久、有没有恶心等感觉;
- 伴随症状观察:晕的时候有没有眼睛模糊、耳朵嗡嗡响,或者手脚发麻、没力气;
- 影像学检查:做个MRI能清晰看到颈椎有没有变直、长骨刺,或者椎间盘突出压迫血管。
如果晕的情况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就医——早期干预能明显改善椎动脉的血流,避免症状加重。
守护颈部健康的“黄金三角”
要预防颈椎病引发的头晕,关键做好这3件事:
1. 睡对姿势
选高度合适的枕头(一般和拳头高度差不多),让颈椎保持“中立位”(不歪不扭)。仰卧时,在脖子下面垫个薄颈枕托住弧度;侧躺时,枕头高度要和肩膀宽度匹配,别让颈椎歪着。研究发现,正确睡姿能直接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
2. 练强颈部肌肉
常做颈部康复操,比如“米字操”(用头缓慢写“米”字)、抬头看天花板等。规律练习能增强脖子周围的肌肉力量——肌肉有力了,能更好支撑颈椎,间接改善椎动脉供血。
3. 管好日常用颈
工作时保持正确姿势,电脑屏幕和眼睛齐平,别总低头。每工作40-60分钟,站起来活动5分钟脖子——转转圈、耸耸肩,让颈部肌肉放松。
要提醒的是,任何康复训练都要先经过医生评估——每个人的颈椎情况不同,乱练可能加重症状。如果已经有明显的头晕、手麻或走路不稳,一定要及时做血管超声或神经功能检查。颈椎健康靠的是“长期维护”,平时做好预防,比等出了问题再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