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把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统称为退行性脊柱疾病,就像汽车轮胎用久了会磨损,这类问题会随着年龄增长、日常劳损慢慢显现。据2023年《脊柱外科杂志》的研究,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67%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但只有12%需要专业医疗干预。
保守治疗:先试试这些方法
对于第一次发作的患者,医生通常会用“阶梯式保守治疗”,分三步来:
- 快速缓解症状:急性期可以用缓解疼痛和放松肌肉的药物减轻不适,但要遵医嘱使用,不能长期吃;搭配局部热敷,镇痛效果会更好,这是最新研究证实的。
- 物理治疗升级:除了传统推拿,现在康复科常用体外冲击波疗法。2022年多个医院的研究发现,每周做3次、连续4周的冲击波治疗,65%的患者疼痛评分能下降40%以上。
- 针对性运动训练:麦肯基疗法里的“小燕飞”等动作,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很多研究都支持这一点。建议每天分3组做,每组15次,动作幅度慢慢加,别急于求成。
要考虑手术的情况
如果出现以下三种信号,得重点和医生讨论手术:
- 神经功能异常:比如手做精细动作困难(像系扣子费劲)、腿像踩在棉花上、大小便不正常,这说明脊髓或马尾神经被压迫了。
- 保守治疗无效:系统治疗6周没效果,或者疼痛缓解后3个月内又发作3次以上。
- 影像学进展:做MRI发现椎间盘突出物直径超过8毫米,或者椎管狭窄越来越严重。
微创手术的好处
现在脊柱手术已经进入微创时代,比传统手术更友好:
- 椎间孔镜技术:通过7毫米的小切口去掉突出的髓核,术后当天就能下床活动。
- 射频消融术:精准“消融”病变组织,适合还没破出纤维环的包容型椎间盘突出。
- 动态固定系统:能保留相邻脊柱节段的活动能力,减少旁边节段再退变的风险。
2023年多个医院的研究显示,微创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脊柱功能的分数)平均提高2.8分,明显比传统手术效果好。
手术风险怎么控制
手术要重点做好五大环节:
- 术前评估:通过神经传导检测、步态分析,提前判断手术效果。
- 术中监测:实时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把神经损伤风险降到0.3%以下。
- 术后康复:遵循“3-5-7”节奏——术后3天开始做踝泵运动(活动脚踝),5天练直腿抬高,7天试试戴辅助支具下床。
- 预防感染:规范使用预防感染的药物,能把感染率控制在1%以内。
- 远期管理:术后6个月内别拿超过10公斤的重物,还要定期练核心肌群,强化脊柱稳定性。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骨质疏松患者要先做3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再评估手术可行性;糖尿病患者要把血糖控制好,空腹不超过7.0毫摩尔/升、餐后不超过10.0毫摩尔/升;肥胖人群建议术前把BMI降到35以下,能减少30%的术后并发症风险。
总之,退行性脊柱疾病是常见的“老化问题”,大部分人通过保守治疗就能缓解,只有少数需要手术。不管选保守还是手术,都要听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和康复,才能更好地保护脊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