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高发期护腺三招:喝水漱口按摩防感染

健康科普 / 防患于未然2025-11-13 09:00:20 - 阅读时长2分钟 - 890字
化脓性腮腺炎的致病机制,重点阐述细菌感染路径、腺体防御机制及现代防治策略,揭示免疫力波动、导管异常、口腔微生态失衡三大关键诱因,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预防建议
化脓性腮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口腔卫生抗生素治疗腮腺导管免疫力下降慢性疾病腺体感染细菌逆行分泌物淤积
腮腺炎高发期护腺三招:喝水漱口按摩防感染

腮腺是人体重要的唾液腺,每天能分泌1~1.5升唾液,帮我们维持口腔里的正常环境。它的防御系统有三层:机械屏障(就像导管里的“小阀门”)、化学防御(比如能杀菌的溶菌酶)和免疫监视(负责巡逻的淋巴细胞)。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这些病菌突破了这层防御,就可能引发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近些年研究发现,耐药的病菌越来越多,这提醒我们要注意合理用抗生素。

细菌入侵腮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条是口腔里的局部感染顺着导管“倒着”钻进腺体——比如牙龈出血的时候,嘴里的细菌可能通过血液扩散过去;第二条是全身其他地方的感染通过血液跑到腮腺里,比如糖尿病患者因为免疫力弱,风险更高;第三条是淋巴系统把附近的感染(比如扁桃体炎)传过来,临床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最近刚得过上呼吸道感染。

还有三个关键诱因要注意。第一个是免疫力波动——研究发现,连续熬夜48小时,唾液里的溶菌酶杀菌能力会明显下降;第二个是导管出问题,比如长结石、变狭窄,会让唾液堵在里面排不出去,有压力监测显示,这类患者腺体内的压力能达到正常的3倍;第三个是现代生活习惯,比如用电子烟的人,得这种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5倍,可能是因为电子烟的气溶胶会影响腮腺分泌唾液的功能。

得了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最典型的表现是耳垂下面肿起来,一碰就疼,张嘴都困难,有些患者还会发烧。诊断的时候,医生会用超声看腺体肿得有多厉害,必要时会用细针抽点脓液去做培养。2023年的临床指南建议,一开始用药要考虑到耐药病菌的可能,等脓液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方案。

平时预防要注意这几点:每天喝够1500ml以上的水,促进唾液分泌;吃完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定期给腮腺部位按摩,帮着把里面的分泌物排出来;有慢性病的人要管好基础病,比如血糖高的人,最好定期检查腮腺功能;用加湿器的时候要注意温度;规律运动能让免疫球蛋白A的水平提高约25%,帮着增强免疫力。

总的来说,腮腺对我们的口腔健康很重要,了解它的防御机制、感染途径和诱因,做好日常预防,就能降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发生风险。如果出现耳垂下方肿胀、疼痛、张口困难这些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早干预早恢复。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