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部有异物感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不适,大概35%的成年人都经历过这种“像有东西卡着”的感觉。这种不适可能是生理结构的正常变化,也可能是病理性问题,学会区分才能正确处理。
常见的生理性原因
1. 扁桃体上的小凹陷(隐窝)变化
扁桃体表面有天生的小凹陷(隐窝),它的形态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果食物残渣和脱落的细胞留在隐窝里,可能形成小钙化点——这种生理性沉积物通常很小(小于3mm),能随着吞咽自然掉出来。有研究发现,大概60%的健康人做咽部影像检查时,都能看到隐窝里有这类沉积物。
2. 淋巴滤泡的反应性增生
咽喉部的淋巴组织遇到刺激会启动防御,表现为淋巴滤泡变大(增生)。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常见诱因有换季空气干燥、胃食管反流刺激、接触过敏原等。增生程度和症状持续时间有关,但组织学检查显示,大多是良性的反应性改变。
3. 黏膜皱襞的天生差异
有些人因为天生解剖结构不一样,咽部黏膜会形成生理性皱褶。这种情况多发生在30岁以上人群,表现为摸起来有点硬的线状凸起,做纤维喉镜能看到黏膜下的血管走行正常。
需要警惕的病理性问题
1. 声带结构异常
声带息肉通常长在单侧声带前中1/3的位置,大多和用嗓太多、太用力有关;声带囊肿常长在声带边缘,大小和发声频率相关。用喉动态镜检查能看到病变部位的声带振动异常。
2. 会厌结构改变
会厌囊肿大多长在会厌的舌面(靠近舌头的一侧),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囊肿直径超过1cm时,可能出现吞咽异物感。超声检查能看到清晰的囊性结构,边界很清楚。
3. 占位性病变(警惕肿瘤)
如果单侧咽部一直有肿块,要警惕肿瘤可能。典型表现包括:吞咽越来越困难、声音嘶哑持续超过3周、颈部淋巴结肿大。做PET-CT会发现局部代谢活动变高。
症状观察与分级处理
可以用症状分级来判断应对方式:
- 一级观察(1-2周):异物感偶尔出现,没有吞咽困难,声音也没变;
- 二级预警(超过2周):异物感持续存在,还伴着干咳,偶尔吞咽不舒服;
- 三级警报(立刻就诊):吞咽越来越困难、呼吸异常、脖子快速肿大。
在家可以这样护理:
- 家里湿度保持在50%-60%;
- 别老使劲清嗓子;
- 每天用温盐水(浓度0.9%,和生理盐水一样)漱口;
- 连续说话别超过40分钟,中间要休息。
专业检查怎么做
耳鼻喉科常用的检查流程是:
- 先做间接喉镜初查(门诊就能立刻做);
- 再用纤维喉镜仔细看深部结构;
- 如果怀疑有占位性病变,做增强CT或MRI;
- 肿块直径超过1cm的话,要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现在还有些新的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NBI)能让黏膜病变的检出率提高约35%;高分辨率喉动态镜能准确评估声带振动情况,对早期病变识别很重要。
咽喉部异物感应建立动态观察习惯,多数生理性改变通过调整环境就能缓解。如果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进行性加重(比如越来越难吞咽),一定要及时做专业检查。保持科学认知,选对检查时机,是避免误诊漏诊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