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黄金搭档”,两者协同作用才能保持骨骼代谢平衡。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50岁以上人群每天需保证1000-1200毫克钙摄入,其中60%-70%应来自日常饮食——比如多喝牛奶、吃深海鱼,或选择加钙的强化食品;若饮食摄入不足,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合适的钙制剂(如碳酸钙或柠檬酸钙)。维生素D每天需补充800-1200IU,还应定期监测血清25(OH)D水平,维持在30-50ng/ml为宜。
蛋白质摄入要“质优量适”,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0-1.2克即可,优先选乳清蛋白(如牛奶)、大豆蛋白(如豆腐、豆浆)等优质来源。蛋白质吃太少会减慢骨形成速度,吃太多(超过每公斤2.0克)则可能增加尿钙排泄。此外,每天盐的摄入别超过5克(约一啤酒盖),碳酸饮料等高磷食物要少喝,避免打乱钙磷平衡。
药物治疗:两类药,针对性“护骨”
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阻止骨量流失”的骨吸收抑制剂,一类是“促进新骨生成”的骨形成促进剂。比如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但需严格遵循“空腹服药、直立30分钟”的规则,避免损伤食道;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合绝经后女性,可降低28%-50%的椎体骨折风险。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是唯一能促进新骨生成的药物,通过间歇性刺激成骨细胞发挥作用,疗程不超过24个月;新型RANKL抑制剂(如地诺单抗)需定期皮下注射,能显著降低椎体、髋部骨折风险。药物选择要结合骨密度T值、骨折风险及患者依从性,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骨转换标志物。
运动康复:动起来,给骨头“加把劲”
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多维刺激”原则。基础阶段可每天做30分钟负重运动(如快走、广场舞),步速控制在每分钟100步左右,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比如60岁人群最大心率约160,对应96-112次/分钟);进阶阶段可加下肢抗阻训练——每周3次,用弹力带或沙袋,每次3组、每组10次,组间休息1分钟。
平衡训练要纳入日常,比如每天做单腿站立(累计5分钟)、闭目金鸡独立等平衡感训练。研究显示,规律运动能让髋部骨密度提升1.8%-2.5%,还能改善步态稳定性,降低34%的跌倒风险。运动前后需做10分钟动态热身(如慢走、活动关节)和静态拉伸(重点激活核心与下肢肌群),避免受伤。
骨折预防:分三级,早防早治不耽误
骨折预防实行“三级防控”:一级预防针对骨量减少人群,建议每年做FRAX骨折风险评估,结合定量超声查跟骨密度;居家环境要改造——装夜灯、铺浴室防滑垫、安马桶扶手,消除跌倒隐患。二级预防针对脆性骨折患者,骨折复位后48小时内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部分医院有“骨折联络服务”,专人跟进治疗)。
三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需建立定期随访机制: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要戴脊柱支具,髋部骨折术后早期练关节活动度。所有患者都需结合营养-运动-药物干预,每6-12个月复查DXA骨密度,调整方案。规范治疗可使椎体骨折复发风险降低70%,髋部骨折风险下降40%。
长期管理:把骨头健康“管到底”
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月身高变化(椎体压缩超过20%需警惕骨折)、年度骨密度波动及药物不良反应。生活方式干预要贯穿全程:戒烟能降低37%的骨折风险,限酒(每天乙醇<25克,如白酒不超1两)有助于维持骨形成速度;每天晒15-30分钟太阳(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定期监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以及骨转换标志物(如血清CTX、P1NP)。若出现颌骨疼痛、下肢水肿等异常,需立即停药并转诊专科。
骨质疏松的管理是“组合拳”,需营养、药物、运动、预防与长期监测结合。只要遵循科学方法,多数人能有效控制骨丢失,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守住骨头健康,才能守住日常活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