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数值是诊断高血压的核心指标,不过光看分级可不够——比如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持续血压≥180/110mmHg属于三级高血压,说明心血管风险很高,但病情严不严重,还要看血压对身体器官的伤害、有没有其他疾病叠加。
靶器官损害的评估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是伤器官,得重点查这些:心脏长期承受高压会“变厚”(左心室肥厚),做超声心动图能查到室间隔厚度有没有超标;脑血管受损可能出现脑白质病变,比如记性变差、反应慢,得做头颅MRI才能发现;肾有没有早期损伤,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就行,超过30mg/g可能是肾开始受影响了;颈动脉有没有斑块或增厚,做个颈动脉超声就能看出来。
合并症会加重风险
如果同时有糖尿病、血脂高这些代谢问题,每多一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会翻1.5-2倍;已经得过冠心病、脑卒中的人,血压控制得更严才能预防复发;有慢性肾病的人,血压目标得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要排查“继发性高血压”
还有一种“继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的5%-10%,比如肾动脉狭窄(常发生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身上,要做肾动脉CTA检查)、嗜铬细胞瘤(血压会突然飙升又下降,得查血浆游离儿茶酚胺)、睡眠呼吸暂停(晚上血压高,白天总困,要做多导睡眠监测)。如果30岁前就得了高血压、血压突然控制不住、吃降压药没用,得赶紧查是不是继发性的。
不同人的血压控制目标
2023年的专家共识里说了不同人的血压目标:一般人要降到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80岁以上老人,收缩压控制在130-140mmHg就行;有慢性肾病或糖尿病的,得降到<125/75mmHg。不过降压速度不能太快,刚开始治疗得每月找医生调方案。
家庭测血压的正确方法
家庭测血压得讲方法:每天固定早上起床和傍晚测,别刚运动、刚吃饭就测;坐着测,手臂要和心脏齐平,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还要记下来有没有吃药、有没有吃高盐的东西、情绪好不好。
这些症状是器官报警信号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干活儿的时候胸闷气短(可能心脏功能下降了)、晚上老起夜还肿(肾的浓缩功能不好)、突然看不清东西(可能视网膜动脉痉挛)、手脚短暂麻木(得排查脑梗)。
看病要走规范流程
第一次去医院得带好平时测的血压记录、正在吃的药单;医生可能会让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看看左心室有没有变大;治疗优先用长效降压药,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和ARB类一起用;每3个月要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
高血压前期就要干预
血压在130-139/85-89mmHg(高血压前期)的时候干预,能降低5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以查这些指标:同型半胱氨酸超过15μmol/L可能血管有损伤;超敏C反应蛋白超过3mg/L更容易得动脉粥样硬化。40岁以上的人每年要查一次这些。
生活方式是基础
生活方式调整得分基础和进阶:基础的要做到:每天吃盐不超过5g(包括加工食品里的隐形盐);每周5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男性每天喝酒不超过25g(大概一瓶350ml的啤酒)。进阶的可以:多吃香蕉、菠菜等高钾食物;每天15分钟正念呼吸缓解压力;保证7-8小时的深度睡眠。
总之,高血压不是光看血压数值的事儿,得结合器官损害、合并症、有没有继发性因素来判断病情。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都要靠规范的监测、医生的指导,还有生活方式的坚持——早干预、早控制,才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