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症状,容易被忽视,但现代医学可以通过三类指标实现早期预警。
早期如何发现肝硬化?
想早期识别肝硬化风险,主要看三类指标:一是肝脏弹性值异常——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比如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若结果超过7.3kPa,需进一步检查;二是血液标志物异常——APRI评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的比值)大于0.7,可能提示存在肝纤维化风险;三是影像学特征改变——超声检查发现肝脏表面不平整、脾脏增大或门静脉变宽等情况,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早期肝损伤怎么干预?
对于早期肝损伤患者,科学干预能有效改善预后,关键要做好三点:第一,针对病因治疗——病毒性肝炎需规范抗病毒,酒精性肝病必须彻底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病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第二,优化生活方式——建立合理饮食结构,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第三,定期监测——每3-6个月复查肝脏弹性值和肝功能指标,动态评估病情变化。
失代偿期要防哪些并发症?
若病情进展到失代偿期(肝脏功能严重受损的阶段),需重点防控三类严重并发症: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突发呕血或黑便时,应立即禁食并尽快就医,临床常用生长抑素类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结合内镜下治疗;2. 肝性脑病预防——调节蛋白质摄入量,用乳果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3. 腹水管理——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少于2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所有治疗均需遵循专科医生建议。
怎么预防肝硬化?
预防肝硬化需构建三级防控体系:一级预防面向健康人群——40岁以上或有慢性肝病风险(如肝炎病史、长期饮酒等)者,建议每年做一次肝脏弹性检测;二级预防针对已确诊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延缓病情进展;三级预防针对失代偿期患者——重点预防并发症发生。日常护肝要做好基础:保证规律作息(尽量23点前入睡)、坚持科学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慢跑)、做好情绪管理(保持心情稳定,避免长期焦虑)。
总之,肝硬化虽为慢性进展性疾病,但只要重视早期预警、科学干预和规范预防,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无论是健康人还是肝病患者,都应关注肝脏健康,早筛早治,降低肝硬化风险,保护肝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