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着解毒、合成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关键功能。目前我国病毒性肝炎、代谢相关肝病患病率持续攀升,肝硬化防治面临严峻挑战,而通过科学筛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延缓病情进展的核心关键。
肝硬化筛查的四大核心手段
1. 影像学检查:看得到的肝脏结构变化
腹部超声是肝硬化筛查的“第一线工具”,能直接观察肝脏形态——如果有肝硬化,超声会显示肝包膜增厚、表面不平整,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门静脉主干内径超过13mm等。还有一种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如FibroScan),通过测量肝脏硬度值(LSM)定量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研究发现,当硬度值>7.0kPa时,出现明显肝纤维化的概率超过80%。建议慢性肝病患者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系统超声检查。
2. 生物化学标志物:看不见的分子预警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组合检测(包括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等),能反映肝脏细胞外基质的代谢状态。如果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比值>1,再加上血小板计数<150×10⁹/L,对肝硬化有提示意义。近年来,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等新型标志物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早期诊断的敏感性。
3. 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金标准”
经皮肝穿刺活检能直接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准确判断纤维化分期(如METAVIR评分的F0-F4期)。肝硬化的典型表现是“假小叶”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分隔肝脏,以及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但穿刺有出血、感染风险,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主要用于非侵入性检查结果矛盾或需明确病因的病例。
4. 综合风险评估:多维度找“危险信号”
临床评估需梳理危险因素:是否有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长期过量饮酒(男性每日酒精>25g、女性>15g,持续5年以上)、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等;查体重点看肝掌、蜘蛛痣、脾肿大等体征;再结合持续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症状,综合判断个体风险。
三级预防体系建设
一级预防:从病因“源头”防控
病毒性肝炎靠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超90%);酒精性肝病需推广“适度饮酒”理念;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键是控制体重(BMI<24)、改善胰岛素抵抗。
二级预防:慢性肝病患者的“定期随访”
慢性肝病患者需建立随访习惯:每6个月查肝功能、肝纤维化标志物;每年做腹部超声+弹性成像;高危人群(如丙肝肝硬化治疗后)每3个月测甲胎蛋白(AFP)。研究证实,连续12周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能让肝纤维化标志物下降15%-20%。
三级预防: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管理”
确诊肝硬化后,需重点监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用内镜筛查静脉曲张风险,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营养支持要注意蛋白质摄入,预防肌肉减少症。
预警信号识别清单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持续2周以上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5%(如100斤的人突然瘦5斤以上);
- 实验室异常:白蛋白<35g/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
- 血管变化:门静脉内径>15mm(高压)、脾静脉扩张;
- 血清标志物异常:AFP持续升高或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阳性。
科学筛查路径推荐
建议按“阶梯式”筛查:
- 初筛:查肝功能+腹部超声;
- 进阶:若APRI评分(AST/血小板×100)>1.5,做弹性成像;
- 精准:影像学与标志物结果矛盾时,做肝活检。
肝脏代偿能力强,早期病变常无明显症状,但通过“病因预防-早期发现-精准干预”的三级防控,能有效延缓病情。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系统性肝病筛查,普通人群每3-5年查基础肝功能。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才是守护肝脏健康的核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