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时喉咙痛是不少人都遇到过的“麻烦事”,其实这背后藏着病毒入侵、鼻塞影响、免疫系统“误伤”等多重原因,搞清楚这些机制,才能更科学地缓解不适。
病毒入侵引发的咽喉“保卫战”
当鼻病毒、冠状病毒这类常见感冒病毒突破鼻腔防线后,咽喉就成了免疫系统和病毒“打仗”的主战场。病毒通过飞沫进入人体后,会先感染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引发急性炎症——不仅让咽喉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还会刺激那里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研究发现,当病毒表面的蛋白和咽喉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时,会触发TRPV1、TRPA1这类痛觉感受器,这就是喉咙产生灼痛感的“幕后原因”。
鼻塞引发的“空气直击”效应
感冒时肿胀的鼻甲会挡住超过七成的鼻腔通气道,很多人不得不改用嘴呼吸。可鼻腔本来有加温、加湿空气的作用,用嘴呼吸后,干冷的空气会以每分钟12到16升的速度直接冲到咽喉。这种没经过处理的气流会加速咽喉黏膜表面的水分蒸发,让黏膜上的黏液层变薄;更糟的是,空气中的灰尘、病毒没有了鼻纤毛的过滤,直接跑到咽喉,形成二次刺激。
免疫系统的“误伤”困境
当T淋巴细胞识别出被感染的咽喉细胞时,会释放IL-6、TNF-α等细胞因子——这些“免疫信使”在帮着清除病毒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炎症风暴”。比如IL-8这种细胞因子增多会让咽喉微血管变得更容易渗水,组织肿得越厉害,喉咙痛得越严重;干扰素还会抑制黏液腺的分泌,让咽喉的防御屏障更弱,形成“痛—干咳—黏膜损伤”的恶性循环。
科学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原因,建议用分步骤的方法应对:
- 环境调整: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0%到60%之间,能缓解咽喉黏膜水分蒸发;用生理盐水喷鼻,帮鼻腔保持通畅,尽量恢复用鼻子呼吸。
- 保护黏膜:含块冰块或者喝凉开水,通过让局部血管收缩来减轻充血肿胀;别喝太烫的东西,不然会加重黏膜损伤。
- 调节免疫:睡够觉能促进黏膜修复;适量补点维生素C,但要听医生的建议。
- 观察症状:如果喉咙痛超过10天还不好,或者伴有持续高烧、吞东西困难,得赶紧去医院,排除链球菌感染之类的并发症。
最新研究还发现,保持咽喉适度湿润最有助于降低病毒量。建议用“少量多次”的补水法:每小时喝一点温水,比一次性喝很多更能维持黏膜湿润。要注意的是,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会让黏膜更干,最好别喝。
总的来说,感冒喉咙痛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涉及病毒直接攻击,也和鼻塞后的空气刺激、免疫系统的“误伤”有关。应对时要从环境、黏膜保护、免疫调节多管齐下,关键是让咽喉保持湿润,同时留意症状变化——如果不适加重或持续时间太长,一定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