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时,不少人会突然开始打喷嚏、流鼻涕。这看似普通的感冒症状,其实是病毒在我们身体里发起的“小战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是最常见的呼吸道问题,几乎每年有70%以上的人都会被它“光顾”。研究发现,超过200种病毒能引发感冒,其中鼻病毒是“感冒界的头号常客”,它能通过飞沫、接触过的物品甚至空气里的气溶胶三种途径传播,让人防不胜防。
遇到感冒,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吃“消炎药”(其实是抗生素)。但临床数据显示,80%-85%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这时候用抗生素就像用大炮打蚊子——不仅没用,还可能让细菌产生耐药性。据统计,全球每年约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其中不少就和感冒时乱用抗生素有关。
真正要警惕的是“假感冒真细菌”的情况:如果发烧超过39℃、扁桃体化脓、耳痛越来越厉害,而且这些症状持续超过72小时,可能是细菌感染的信号。这时候一定要找医生评估,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千万别自己乱吃。
虽然大多数感冒7-10天就能自愈,但有些病毒会引发危险并发症。比如流感病毒可能引发急性心肌炎,这种并发症在部分人群中致死率不低;还有些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悄悄诱发急性肾炎,潜伏期能达2-3周,一开始症状和普通感冒一模一样,很容易被忽视。
对有慢性病的人来说,感冒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糖尿病患者感冒后可能血糖失控,加重病情;哮喘患者可能诱发急性发作,呼吸急促;孕妇则要担心病毒影响胎儿发育——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孕期合并流感的死亡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
科学应对感冒,不妨建立“五道防护墙”:
- 戴对口罩:正确佩戴口罩能阻挡85%以上的飞沫,建议每4小时更换一次,要是口罩湿了就马上换;
- 好好洗手:用七步洗手法,配合肥皂搓30秒,比单纯用酒精消毒更能彻底清除手上的鼻病毒;
- 调对环境: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温度22-25℃,这个范围里病毒最不容易存活;
- 动一动:每天1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能提升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力30%;
- 补对营养:每天补充1000-2000IU维生素D、15-30mg锌,能缩短感冒病程2-3天。
特殊人群还要加“双重防护”:老年人和儿童如果出现意识模糊、持续呕吐、呼吸急促(比如小朋友呼吸时胸廓凹陷)等情况,必须立即就医;孕产妇感染风险较高,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接种,降低感染几率。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熬夜会大幅增加感冒风险——研究发现,经常熬夜的人感冒风险是规律作息者的4.2倍,因为睡眠不足会抑制NK细胞(一种能对抗病毒的免疫细胞)的活性,最高可达37%。所以,充足的睡眠加上科学的防护措施,才是应对感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