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气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主要和腹壁结构薄弱、腹内压力升高有关。这种病在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近年研究发现青少年群体的发病比例也在上升,而腹横筋膜退化的程度和疝气复发存在关联。
疾病分类与特征
腹股沟疝气主要分为两类:
- 斜疝:占临床病例的85%,常见于青壮年,和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合直接相关;
- 直疝:多发生在老年患者身上,主要由慢性咳嗽、便秘等长期导致腹压升高引起。 两类疝气的位置有明显区别——斜疝从腹股沟内环开始,会向阴囊延伸;直疝则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区域凸出来。
临床表现与紧急信号
典型症状是腹股沟区有个能推回去的肿块,和体位有关:站着的时候出现,平躺后消失。如果出现以下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 肿块突然变大,还伴随剧烈疼痛;
- 又吐又恶心,同时没法放屁、拉大便;
- 肿块附近皮肤红、肿、发烫,像发炎一样;
- 肿块推不回去,摸起来硬邦邦的。 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发生嵌顿疝,据统计约12%-15%的腹股沟疝患者会发展为嵌顿性疝。
治疗策略演进
临床治疗经历了三个阶段:
- 保守治疗:适合婴幼儿和高龄患者,需要用专业疝气带做物理固定;
- 传统开放手术:包括Bassini法、Shouldice法等经典术式,要分离精索结构,术后平均需4-6周恢复;
- 微创技术革新:经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伤口小、恢复快,最新数据显示术后短期复发率可控制在0.5%以下。
术后康复管理
术后恢复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 运动管理:术后初期以低强度活动为主,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 营养支持:建议通过调整饮食保证每天摄入25g以上的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导致的腹压波动;
- 体位调整:睡眠时保持膝关节屈曲状态,能降低腹股沟区张力,促进组织愈合。
复发预防措施
预防复发要遵循五项原则:
- 把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以内;
- 戒烟,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
- 每天进行盆底肌群强化训练;
- 避免需要憋气的高强度运动;
- 定期检查腹壁薄弱区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少年患者要选对运动方式,优先考虑非对抗性项目;老年群体要同步治疗前列腺增生、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女性如果发现腹股沟有肿块,要特别警惕股疝,它的嵌顿发生率可达30%。
材料学进步使得用生物补片做无张力修补的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比传统术式明显降低。但所有治疗方案都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