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感染预警信号:科学应对从症状识别到居家护理
肺炎是肺部受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常见呼吸道疾病,身体会通过一系列信号提示“异常”,了解这些信号、科学应对能帮助早发现、早处理。
肺炎的常见预警信号
肺部感染后,最常见的“首发信号”是持续性干咳——无痰或少痰,喉咙总像有东西刺激着发痒。随着病情发展,很多人会出现“寒战+高热”的交替表现,体温常超过38℃。需要注意的是,约30%的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可能演变成肺炎,这时会出现鼻塞、咽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被忽视。而老年人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意识模糊、不想吃饭,反而没有明显的咳嗽或发烧。
不同病原体肺炎的特点
不同“凶手”引起的肺炎,表现各有不同:
- 细菌性肺炎:突然发高烧(39-40℃),咳出铁锈色或砖红色胶冻样的痰;
- 病毒性肺炎:全身肌肉酸痛、明显乏力,像“被人打了一顿”;
- 真菌性肺炎:可能出现咯血、胸痛等症状。
要确诊肺炎,需要做这些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胸部X光片能看到肺部的浸润影;而找出具体“凶手”的关键是痰液病原学检查,建议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痰液标本,结果会更准确。
科学治疗与咳嗽管理
治疗肺炎要“对症下药”:细菌性肺炎需用抗生素(需通过药敏试验选药),病毒性肺炎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支持,真菌性肺炎则用抗真菌药。只要规范治疗,细菌性肺炎患者的体温通常能在24-72小时内下降,但一定要听医生的话,不能擅自停药——不然病情可能“拖成慢性病”,反复不好。
咳嗽是身体的自我保护,但要科学处理:痰粘得咳不出来时,可使用祛痰药;干咳无痰时,能考虑镇咳药。家里的空气湿度保持在50%-60%,有助于呼吸道纤毛“打扫”病菌。拍背排痰的正确方法是:让患者侧躺着,照顾的人手掌弯成“空杯状”,从肺底部(背部下方)往上轻轻叩击,每次持续5-10分钟。另外,要多观察痰的样子——如果咳出黄绿色脓痰,可能是细菌感染加重了,要及时告诉医生。
营养支持助力康复
营养是康复的“燃料”,得吃对:
- 蛋白质: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g,比如鸡蛋、鱼都是优质蛋白来源;
- 维生素C:每天吃够200mg(差不多2个中等大小的猕猴桃),能帮身体修复;
- 传统食疗:百合银耳羹里的银耳多糖有润肺作用,但要少放糖,避免摄入过多糖分;
- 喝水:每天喝1500-2000ml水,要小口慢慢喝,别一次性喝太多——不然会加重心脏负担。
居家护理要“细”
居家照顾肺炎患者,这些细节要做到:
- 通风:每天开窗通风3次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监测指标:记好体温变化,留意用药后的反应;如果出现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血氧饱和度低于95%,一定要立刻送医院;
- 活动循序渐进:康复期别着急运动,先从床上的肢体活动(比如伸胳膊、抬腿)开始,慢慢过渡到散步;
- 复查:症状消失后2周,要去做胸部X光复查,看看肺部的炎症有没有完全吸收。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预防肺炎要抓住5个核心:
- 打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形成“双重保护”;
- 勤洗手:用标准方法洗手,尤其是碰了公共电梯、门把手后;
- 少聚集: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必要时戴医用口罩;
- 多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增强免疫力;
- 定期检查: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每半年查一次肺功能。
重点人群要“主动筛查”:65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者,建议每年做一次胸部X光检查,早发现潜在问题。
肺炎并不可怕,只要早识别身体的“报警信号”、规范治疗、做好居家护理和营养支持,再加上积极预防,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更快恢复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