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见类型,要诊断它,主要看两个关键点——每年有3个月以上的持续咳嗽、咳痰,而且连续2年都发病。别把它和季节性感冒引起的咳嗽搞混了:典型表现是早上起床时咳嗽特别剧烈,还会咳出黏糊糊的痰,严重的人会一直觉得“喘不上气”,活动后更明显。
为什么会得?要和哪些病区分?
慢性支气管炎的核心问题,是支气管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导致气道变窄、分泌物增多。很多人会把它和“支气管扩张”搞混,其实两者不一样:慢性支气管炎是气道“发炎→变窄”;支气管扩张则是支气管的结构被破坏,变成永久性的扩张(就像水管破了再也缩不回去)。虽然病理不同,但长期炎症都会让支气管“变形”,增加肺部恶性疾病的风险。
要区分它们,得靠这些检查:
- 胸片:能看到肺里的纹理变粗、紊乱;
- 高分辨率CT:能清楚看到支气管壁有没有增厚;
- 肺功能:会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简单说就是气道不通畅,气进不去也出不来);
- 痰细胞学检查:查痰里的细胞,帮医生判断炎症类型。
急性发作时该怎么处理?
急性加重大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约占70%),少数是细菌(15%-30%)。这时候别自己乱吃药,按以下步骤做:
- 找诱因:医生会查C反应蛋白、痰培养,判断要不要用抗生素;
- 止咳化痰:干咳可以用镇咳药,但如果有痰,绝对不能用强效镇咳药——不然痰堵在肺里,会越咳越严重;
- 物理排痰:试试“体位引流”(比如侧躺,让痰往喉咙流),再轻拍后背,帮痰排出来;
- 吸氧: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0%,要吸低流量氧气,别自己调高流量。
特别提醒:别自己买中枢性镇咳药(比如某些止咳片)——这类药会抑制呼吸反射,让痰更难排出来;雾化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做,不然可能没效果还伤肺。
怎么预防复发?
根据20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要从4个方面“防”:
- 打疫苗:每年打流感疫苗,每5年打一次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减少感冒、肺炎的风险;
- 练呼吸:每天做15分钟腹式呼吸——比如“吹蜡烛法”:慢慢吸4秒气(肚子鼓起来),再像吹蜡烛一样慢慢呼6秒气(肚子缩回去),能增强肺功能;
- 控环境:家里PM2.5尽量低于35微克/立方米(可用空气净化器);做饭时一定要开强油烟机,别让油烟呛到;
- 补营养:每天补充800IU维生素D3和1gω-3脂肪酸(比如深海鱼油中的成分),有研究(NEJM 2022)显示,这样能降低40%的急性发作风险。
这些误区别踩!
临床最常见的4个错误认知,很多人都犯过:
- 咯血=上火:咯血可能是肺癌的早期信号,别不当回事,赶紧去查;
- 梨膏能治咳嗽:梨膏含糖量高,吃多了会让痰更黏,反而难排出来;
- 症状好就停药:刚不咳就停药,会让细菌“耐药”,以后再发作,药就不管用了;
- 吸入制剂会上瘾:吸入制剂是直接喷在气道里的,不会让人上瘾,反而能快速缓解喘憋。
规范治疗要记住:急性发作症状控制后,支气管舒张剂还要用2周以上,同时每天做2次呼吸肌训练(比如用阻力训练器),巩固效果。
长期要怎么监测?
建议大家记“呼吸日记”,每天写3件事:咳嗽有没有加重、痰量多不多、有没有喘。每年要做这4项检查:
- 肺功能:重点看FEV1/FVC比值(反映气道堵不堵);
- 6分钟步行试验:走6分钟看看能走多远,评估运动耐力;
- 高分辨率CT:复查支气管结构,有没有变厚、扩张;
- 炎症因子:查IL-6、TNF-α,看体内炎症严不严重。
最后提醒:别忽视“长期咳嗽”
持续咳嗽超过8周,一定要做支气管镜检查!别拖——早期排除肿瘤,才能早治早好。如果能在气道刚出现阻塞时就开始规范治疗,能有效减慢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支气管炎虽然是慢性病,但只要重视它、管好它,就能把病情“稳住”。记住:定期检查、按医嘱用药、做好预防,你的肺才能“呼吸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