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但早期症状常像“隐形信号”,容易被当成普通感冒、支气管炎忽略。其实,身体出现这些不典型的“小异常”时,可能是肺部在发出预警——别等“小毛病”拖成大问题,早警惕才能早干预。
持续性咳嗽:超过2周的“呛咳”别硬扛
如果干咳超过2周,吃了普通止咳药也没好转,就要留心了。肺癌引起的咳嗽有个特点:常常是“呛咳”样的阵发性干咳,像突然被水呛到一样,有时声音会变哑或变尖,跟普通感冒的“闷咳”“有痰咳”不一样。如果咳嗽老不好,甚至越咳越频繁,别再当“咽炎”忍,赶紧做个胸部CT看看。
胸痛:呼吸或咳嗽时更疼要重视
当肺部病变碰到肺外面的膜(胸膜)或胸口的神经时,会引起胸痛。这种疼不是“隐隐作痛”,而是位置很清楚(比如固定在胸口左侧或右侧),且呼吸、咳嗽或深呼吸时会加重——比如咳嗽一声,胸口像被扎了一下。如果胸痛还串到肩背,更要警惕肺部问题,别先归结为“肩周炎”。
痰中带血:哪怕一点血丝也别忽视
约一半早期肺癌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的血管特别脆弱,稍微刺激就会破裂。注意:不管出血量多少——哪怕痰里只有“一丝红”,或痰是淡粉色的,甚至只出现一次,都不能大意!很多人觉得“就一点血,没事”,但这可能是肺癌最直接的早期信号。
声音哑:超过10天没好要查肺
说话声音突然变哑,不是“喉咙疼哑的”,而是音调变低、说话费劲(比如想喊却喊不出来),且超过10天没恢复,要警惕“喉返神经受压”——这根控制声带的神经,刚好从肺部上方经过,如果被肿瘤压住,就会导致声带“失灵”。有10%-15%的肺癌患者,是以声音哑为首发症状的,尤其是长在肺部中间的中央型肺癌。
这些“不相关”症状也可能是预警
除了呼吸道症状,还有些“非特异性表现”,其实是肺癌的“隐藏信号”:
- 体重骤降:半年内没刻意减肥,体重突然掉了10%以上(比如100斤的人瘦了10斤);
- 低热老不好:发烧温度不高(37.5℃-38℃),吃了抗生素也没用,持续好几天;
- 手指变“鼓槌”:手指或脚趾尖变粗、变圆,像鼓槌一样(医学上叫“杵状指”),约25%-30%的肺癌患者会出现;
- 肩疼难缓解:肩膀持续疼,不是因为劳累或肩周炎,可能是肺部病变压迫了臂丛神经(控制肩膀的神经)。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能救命
肺癌早发现的关键是针对性筛查。以下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辐射小、更精准):
- 长期吸烟者:每天抽1包烟,抽了30年(或每天2包抽15年,总“30包年”);
- 职业暴露者:长期接触石棉、氡气、油漆、粉尘等有害物质;
- 有肺癌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肺癌患者;
- 慢性肺病患者:比如慢阻肺、肺结核患者。
规范筛查能让早期肺癌检出率提高40%以上,很多人通过筛查发现“小结节”,及时手术就能治愈。
预防肺癌:这5件事要坚持做
肺癌的发生跟生活习惯、环境密切相关,做好这几点能降低风险:
- 戒烟:吸烟是肺癌的“头号凶手”,戒烟10年,肺癌风险能下降50%;
- 避污染:雾霾天少出门,出门戴N95口罩;厨房做饭开油烟机(做完再开5分钟);新装修房子通风半年再住;
- 吃对菜:多吃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深绿色蔬菜,它们含有的维生素A、C能帮身体对抗有害物质;
- 职业防护:长期接触石棉、粉尘的人,一定要戴防护口罩、手套,定期做职业健康检查;
- 动起来: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肺部功能。
出现症状该怎么做?就医指南要记牢
如果有上面的症状,别自己猜,先做这些检查:
- 基础检查:胸部CT(比胸片更清楚)、痰标本检查(找癌细胞)、肿瘤标志物检测(比如CEA、CYFRA21-1);
- 必要时升级检查:如果CT有异常,可能需要做增强CT、PET-CT,或支气管镜、穿刺活检(确诊金标准)。
另外,记好症状日记很重要:比如咳嗽从哪天开始、有没有加重、痰里有没有血、胸痛什么时候更厉害——这些细节能帮医生更快判断病情。不管症状轻还是重,只要持续超过2周没好转,或突然加重,都要及时去呼吸科或胸外科就诊!
肺癌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没症状”或“症状像小毛病”;但幸运的是,只要早发现,早期肺癌通过手术治愈的概率能达到80%以上。别等“咳得受不了”“疼得睡不着”才去医院——身体的每一个“小异常”,都是在提醒你:该给肺部做个体检了!
早警惕、早检查、早治疗,才是对抗肺癌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