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早期就像“藏在肺里的‘隐形访客’”,症状不剧烈、不典型,很容易被当成普通感冒、支气管炎,不少人等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实早期肺癌也有“无声警报”,只要多留个心眼,就能抓住这些“求救信号”。
咳嗽:不是普通的“嗓子痒”,这些细节要警惕
平时感冒或有异物引起的咳嗽是正常的,能帮忙清理呼吸道;但如果是一阵一阵的刺激性咳嗽(像被呛到一样),尤其夜间或清晨更明显,还要注意咳嗽的声音——如果像敲金属一样有“空空”的闷响,或是突然出现呛咳(比如没喝水也突然咳得停不下来),而且持续超过2周还没好,别再当成“慢性咽炎”硬扛,这可能是肺癌在“发出提示”。
痰里有血?别不当回事,这是肺的“紧急信号”
痰中带血是肺癌的重要警示,但很多人会把它和咽喉发炎混淆。要分清:如果早上第一口痰里有暗红色的小血块或絮状物,或是痰的颜色像铁锈一样暗褐(不是咽喉疼那种鲜红的血丝),就得警惕了——这是肿瘤表面血管破裂出血,混在痰里咳出来的。据统计,每4个肺癌患者里,就有1个第一次就诊时已经出现间歇性血痰。
胸痛:固定位置疼、深呼吸更痛,要查肺
如果胸痛有这些特点,别只查心脏——疼的位置固定(比如左边胸口某一块、右边肺区),一直隐隐作痛(不是突然刺一下就消失),而且一深呼吸、咳嗽,疼得更厉害(甚至连肩膀或后背都跟着疼),这可能是肿瘤侵犯了胸膜或肋骨。约1/3的患者出现这种胸痛时,肿瘤已经开始局部浸润了。
这些误区要避开!别让“想当然”耽误治疗
很多人对肺癌的认知有偏差,反而错过早期信号:
- “我年轻,不会得肺癌”——现在非吸烟的年轻女性(比如长期接触二手烟、油烟的人),腺癌发病率正在上升;
- “只有抽烟的人才会得”——错!二手烟、厨房油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比如石棉、煤尘)都是风险因素;
- “没症状就是健康”——约15%的患者确诊时没有任何典型症状,全靠体检发现。
建议40岁以上的人,不管有没有症状,都把低剂量CT加入年度体检(辐射比普通CT小,更适合筛查)。
发现异常怎么办?记住3步,别慌但别拖
如果出现上面的可疑症状,别瞎猜也别乱吃药,按这3步做:
- 立刻远离烟草——不管是自己抽还是二手烟,都要彻底切断;
- 记好“症状日记”——把咳嗽的时间、胸痛的位置、痰的样子(比如有没有血、颜色)写下来,给医生看能更精准判断;
- 赶紧查肺——做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检查,能发现8毫米以下的肺部小结节(比胸片更敏感)。
平时可以多吃胡萝卜、南瓜、橙子这些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做饭时一定要开油烟机(做完饭再开5分钟,把残留油烟排干净)。
高危人群要做“双重预防”,把肺癌挡在门外
肺癌的预防分两步,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长期接触油烟/二手烟/粉尘的人)一定要做好:
第一步(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戒烟是最有效的办法,戒烟1年,肺癌风险下降10%;戒烟10年,风险能减半;家里用空气净化器减少PM2.5吸入,避免长期待在油烟重的环境里。
第二步(二级预防):定期筛查——有肺癌家族史的人,40岁起每年做低剂量CT;长期接触油烟、二手烟或粉尘的人(比如厨师、环卫工人),35岁就可以开始筛查了。
最后要提醒大家: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80%(10个人里8个能活过5年),但晚期转移的患者,生存率连10%都不到!低剂量CT能让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下降20%-25%——这意味着每100个做筛查的人里,能少2-3个因肺癌去世。
其实肺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多留意身体的“小异常”,早检查、早干预,才能把肺癌的“威胁”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