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筛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但筛查从不是“靠一项检查定结果”——常用方法包括病理活检、液体活检、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每种方法有自身特点,需要综合使用才能更准确。
病理活检:癌症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活检是癌症诊断最准确的方法,被称为“金标准”。医生会通过穿刺或手术从体内取出一小块组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能明确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恶性程度)及浸润范围,准确率高达95%以上。不过,对于胰腺、纵隔等深部器官的病灶,取材可能较困难,需用超声内镜或CT引导提高成功率。临床数据显示,重复活检能让诊断率再提升12%-18%。
液体活检:无创的“血液侦察兵”
液体活检是无创筛查方法,只需抽一管血,就能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等生物信号。目前CTC检测灵敏度约60%-70%,在转移性肿瘤中检出率较高;最新微流控芯片技术能将捕获效率提升至85%,但因设备成本高尚未普及。而ctDNA甲基化检测在肝癌、肺癌早筛中,灵敏度已达80%以上,是早筛的“潜力选手”。
肿瘤标志物:便捷但别“过度依赖”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优点是便捷快速,但也有局限性。比如甲胎蛋白(AFP)若连续4周≥400ng/mL,对肝癌诊断特异性达90%,但约15%慢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升高;癌胚抗原(CEA)非吸烟者超过5ng/mL需警惕消化道肿瘤,可炎症性肠病也会导致假阳性。因此看结果时,最好结合CA199、CA125等多指标分析,还要建立个体化参考区间——毕竟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
影像学检查:“看得到”的病灶线索
影像学检查像“体内摄像头”,能直接看到病灶位置和大小。低剂量螺旋CT是肺部筛查“主力军”,可使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者)肺癌死亡率降低20%;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强,用肝脏专用对比剂能提高小病灶检出率;PET-CT能看肿瘤代谢情况,但SUV值(反映代谢水平的指标)需结合临床判断——炎症病灶可能出现假阳性,让人误判为肿瘤。推荐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1次肺部CT筛查,有癌症家族史者可加做肝脏MRI。
科学筛查:遵循“三级预警”,避免盲目
科学筛查要走“三级预警体系”:第一步基础筛查(肿瘤标志物+腹部彩超),有异常则第二步专项检测(CTC/ctDNA),第三步病理活检确认。高危人群最好每6个月查一次肿瘤标志物,观察动态变化——若连续3次异常,需启动影像学检查。CT检查间隔应≥6个月,避免辐射累积伤害;肺部结节<5mm时,推荐3个月后复查CT看变化。
警惕四个认知误区,别踩“筛查雷区”
很多人对筛查有误解,需警惕这四点:①肿瘤标志物单项升高≠癌症,先复测——良性疾病如肝硬化也会让AFP波动;②PET-CT不是“万能探测器”,可能漏诊低代谢肿瘤(比如神经内分泌瘤假阴性率达30%);③液体活检再方便,也不能代替病理诊断——ctDNA阴性仍需影像学随访;④过度做CT会增加辐射风险,普通人群一年辐射量最好<50mSv,别为“放心”反复查。
癌症筛查的核心是“综合、动态、准确”。从不是靠一项检查“定生死”,而是要结合病理、液体活检、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结果,再加上长期动态监测——比如画肿瘤标志物趋势图,连续3年的变化比单次检测更有意义;影像学要用标准化报告系统(如Lung-RADS),减少主观差异;最重要的是,最终确诊必须靠病理活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单一检查导致过度治疗,真正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