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困倦、睡不好觉,稍微动一下就浑身乏力,爬几层楼梯心率就猛地加快——这些看似“亚健康”的表现,可能是冠心病发出的早期警报。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1.1亿,更要注意的是,约40%患者第一次发病时,表现的是这些不典型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典型”表现?
心肌“能量不足”了
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30%,心肌得到的氧气会减少15%-20%。这种慢性缺氧会让心肌细胞里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没法正常工作,细胞生产能量的效率下降,整个人就会出现代谢异常——就像在高原上长期工作,身体组织一直“缺氧缺能量”,自然容易累、没劲儿。
心脏泵血能力下降
心脏的射血分数(反映心脏泵血能力的指标,正常一般在50%-70%)如果低于50%,左心室泵血的力气就会减弱,导致肺部淤血。肺泡之间的间隔会因为液体渗出变厚,气体交换的效率降低30%-40%。最典型的就是“活动后喘”,有的患者还会在半夜突然憋醒,这是心脏功能开始“扛不住”的重要信号。
药物也可能引起疲乏
比如治疗心绞痛的β受体阻滞剂,有10%-15%的人会觉得累,但规范吃这种药能降低25%-30%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所以不能随便停。用药期间要定期测静息心率,保持在55-65次/分比较安全。
怎么判断是不是冠心病的信号?
看症状“组合”
如果连续2周以上,又累又心慌,而且符合这3点: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能缓解、伴着心跳不齐或脉搏忽快忽慢,就要警惕。
哪些人要重点查?
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建议48小时内做心电图: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有糖尿病、抽烟超过20包年(比如每天抽1包,抽了20年)。
什么时候查最准?
心肌缺血发作时做心电图,82%能查到ST段改变(心肌缺血的标志);如果没赶上发作期,可以做运动负荷试验(让你在跑步机上走,观察心脏反应,敏感度75%-80%)或冠状动脉CTA(用CT拍血管,看有没有狭窄)。
出现这些症状,该怎么做?
先记好“症状日记”
建个症状档案,写清楚:每天症状持续多久(比如几分钟)、是做了什么活动引发的(比如爬3层楼、快走10分钟)、吃硝酸甘油后有没有缓解。这些记录能帮医生更快判断病情。
生活上先调整这3点
- 控血压:一般人收缩压要低于130mmHg,糖尿病人要低于120mmHg;
 - 吃对饭:每天吃盐不超过5g(约1啤酒盖),多吃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香蕉),每天要吃到25g;
 - 动起来: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循序渐进,别一开始就剧烈运动。
 
选对医院很重要
优先选有这3个条件的医院:有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团队(能快速处理心梗,比如放支架)、有256排以上CT(拍冠脉更清楚)、有胸痛中心认证(处理胸痛更规范,不会耽误时间)。
确诊后,怎么预防复发?
吃对营养
- 每天25g可溶性纤维:比如1根香蕉+半碗燕麦,能帮着降胆固醇;
 - 每周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补够2g欧米伽-3脂肪酸,保护心脏;
 - 吃点含植物固醇的食物:比如有些强化谷物,帮助减少肠道吸收胆固醇。
 
动起来但别过量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比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心率保持在“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强度;
 - 抗阻训练:每周2次,用弹力带或小重量哑铃练肌肉(比如举5斤的哑铃),增强心脏功能;
 - 柔韧性训练:每天10分钟,比如太极、拉伸,让关节和肌肉更灵活,减少运动损伤。
 
管好压力和睡眠
- 正念冥想:每天15分钟,找个安静的地方专注呼吸,坚持8周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减少心脏负担);
 - 呼吸训练:试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慢慢做,帮身体放松;
 - 睡好觉:尽量保持22:00-6:00的睡眠周期,别熬夜,让褪黑素正常分泌(褪黑素能帮着调节心脏功能)。
 
其实,冠心病的“不典型症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它当成“普通累”忽视了。只要学会识别这些信号,及时评估、调整生活方式,就能早干预、降低风险。记住:身体的“小不适”,可能是心脏在喊“救命”,别等严重了才重视。


